
书法欣赏:1.郭维城将军书法露面大钟寺,李洪奇战友发现群告好消息;欣赏《古寺钟鸣》书法之美
郭维城将军书法露面大钟寺
李洪奇战友发现群告好消息
艾哲文
日前,李洪奇战友在多个战友群发布一条重要消息:
今天上午到大钟寺参观“题钟雅墨”书画展,出乎意料的是看到一幅“古寺钟鸣”四个大字,落款是郭维城。郭维城原是我们铁道兵副司令员,后调任铁道部部长。没想到老首长书法这么漂亮!我还向参观者作了简要介绍(同时还发出了这幅书法的照片,如图所示。编者按)。

截图于微信群
这确实是一条令人惊喜的好消息。郭维城将军是咱铁道兵战友们耳熟能详的老首长。可从没听说过、也未见到过他的书法(就是查百度也没提到这方面的事)。百度具体是这样介绍他的:
郭维城(1912年~1995年1月1日),满族,辽宁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张学良机要秘书,后赴苏鲁战区,任秘书主任、处长。1942年参与组织东北军第111师部分官兵起义后,先后任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山东行政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滨海支队副支队长。解放战争开始后,任齐齐哈尔护路军司令员兼铁路局局长。1947年2月起任西满护路军司令员,中长铁道滨州线军事代表兼西满铁路局副局长,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铁路运输司令员兼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运输司令员兼衡阳铁路局局长。1951年11月任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1954年6月任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指挥所司令员,同年11月任铁道兵第二副司令员,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部长。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郭维城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以上介绍(包括所查的其它相关资料)都只字未提他写书法的事,但今天却出人意外地见到了,不但见到,而且见到的是这么好的书法。这首先得感谢李洪奇战友的“发现”和“转发”,让大家一睹老将军、老首长笔下书法的“尊容”,同时我们还得好好欣赏一番这幅书法的“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下面是我在欣赏过程中的体会:
欣赏《古寺钟鸣》书法之美
从书法艺术方面来说,美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为了追求至美境界,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往往都是毕于一生的努力和追求。眼前这幅“古寺钟鸣”书法,出自一位并非专业于书法的老将军之手,这绝对是不寻常的。我认为具有深邃的意境与灵动的艺术魅力;今天来说还具有“发现”之功。这幅作品在北京大钟寺展出,恰似一部无声的禅意史诗,于墨香间传递着生动的艺术之美。我在欣赏之余,有几点切身感受和体会:
一、笔力:雄浑与灵动交织
从笔力上看,这幅作品展现出一种刚柔并济之美。具体来看,“古”字起笔厚重,墨色饱满,似有千钧之力,将历史的厚重感凝固于纸面。那粗壮的笔画犹如古寺历经岁月沧桑的根基,沉稳而不可撼动。行笔至“寺”字,笔画粗细变化间,灵动之感初现,线条的婉转流畅,仿佛勾勒出古寺飞檐斗拱的精巧轮廓,既有力度又不失优雅。“钟”(书法中为繁体字)字笔画繁多却毫不杂乱。书者运用提按转折,使每一笔都充满张力,如同钟身的纹理,在铸造中蕴含着匠人的精心雕琢。最后的“鸣”(书法中为繁体字)字,笔画飞扬洒脱,末笔如钟声袅袅飘散,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将灵动的气息推向高潮。整体而言,笔力的运用让这四个字在纸上跃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灵动的韵律。
二、布局:疏朗与和谐相生
布局方面,这幅作品疏密得当,呈现出一种疏朗而和谐的美感。四个字纵向排列,却并非呆板的垂直分布。字与字之间留有恰到好处的空白,似古寺庭院中的回廊小径,虽间隔却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通透的视觉感受。“古寺”二字相对紧凑,如同古寺的主体建筑,彼此相依;“鐘鳴”二字稍作舒展,仿佛钟声在古寺的上空悠扬回荡,余韵扩散。右侧的落款“大中寺补壁 乙丑年 郭维城”及名章、闲章与正文相得益彰,字体大小适宜,位置精准,既不喧宾夺主,又为作品增添了落款的完整性与文化气息。整体布局在疏朗中尽显和谐,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与艺术上的平衡感。
三、意境:禅意与悠远共融
书法作品的最高境界,往往在于传达出一种超脱笔墨之外的意境。这幅“古寺钟鸣”,无疑是禅意与悠远意境的完美融合。当目光触及这几个字,仿佛能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座静谧的古寺之中。暮霭沉沉,古寺的轮廓在余晖中若隐若现,一声悠长的钟声从寺内传出,划破寂静的空气,悠悠扬扬地传向远方。那钟声仿佛带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带着僧人的虔诚祈愿,带着尘世的喧嚣与宁静的交融。书法家通过笔墨,将古寺的清幽、钟声的空灵以及那份远离尘世的禅意,生动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与净化。
这幅《古寺钟鸣》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力、精妙的布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闪耀着禅意光辉的明珠,值得细细琢磨与品味。

古寺钟鸣。郭维城书,李洪奇摄(来源于微信群)。
编辑: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