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泥诗辙】忆在老年大学诗词班坚持学习诗词和黄陂诗词楹联学会成立的前后经过
杨伯龄
黄陂老年大学成立于一九八六年九月,先后在老年大学任过校长的有喻宝明、芦青山、刘承运、郑金佑 (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 、吴方法。成立初期,教学以历史、古典文学、保健课为主,此后增加了书法和国画。诗词方面末设立课程,但也出版过《红叶颂》专刊多期。由于教师缺乏,诗词班迟迟办不起来。此后,经过老年大学的努力,先后聘请住在滠口的王士毅老师和县一中退休老师王齐孙担任老年大学诗词班老师,在他们的启发与诱导下,很多人参加了诗词班,开始学习诗词。接着,由一部分老诗人和一部分诗词爱好者,自发地由个人出资出版发行了一本名为《前川野老集》的专刊。在筹备期间,我也是积极支持者之一。其中选登有我的诗词作品100多首。这个时候 “黄陂诗词楹联学会” 尚未成立,加上王齐孙老师中风了,不能继续教学,眼看老年大学诗词班面临着停办的可能性,省市以及周围各个地县都建立了诗词学会,进一步发展诗词事业,就黄陂来讲已经刻不容缓。在这个时候,我和刘忠林、吴江涛商量,向红安县取经,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一九九七年五月,我们一行三人,一起乘车,带着少量礼品,到了红安县,幸好,红安县《铜锣诗刊》主编王惠中,既是省内外的著名诗人,同时又是我和刘忠林在建国初期的老同事。吴江涛和王惠中已是多年的同道和亲密诗友。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他们一番介绍,他们诗社负责人 (县人大副主任) 还陪我们一起共进午餐,在酒席桌上交谈中,又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经验。
归纳起来,他们的经验有四个方面:一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并由一名原县人大副主任为首,成立有理事会和编委会;二是有一定数量的编辑人员,主持编辑和发行诗刊等日常具体工作;三是把诗词作品和企业、学校结合起来写成诗词,对办得好的企业和学校组织诗词社员前往采风,介绍他们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在诗刊上发表,得到有关企业、学校的好评,同时诗词组织也能得到他们在经济上的一部分赞助,对双方都有利。对于青年学生的诗词作品,在诗刊上优先选登,对于诗词的普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四是县财政每年对诗词组织下拨有专项经费,不足部分,由参加诗社的社员每年交纳少量会费,也获得了其他方面一部分赞助。
由于这样,红安县的《铜锣诗刊》越办越兴旺,并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离别时他们还赠送《铜锣诗刊》1~8期两套,感到非常珍贵。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正是我们黄陂缺乏的东西,可以联系实际加以借鉴。
回来以后,我主动向当时主持老年大学的副校长介绍红安县的经验和吴江涛本人的有关情况。我的建议被他采纳以后,将吴江涛聘请为诗词班专职教师,恢复了诗词班的教学。由于吴江涛在诗词方面颇有造诣和经验,讲课能够深入浅出,前后连贯,并且有针对性的举例说明,这样,听课的学员学诗的兴趣越来越高,参加学诗的学员也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均在40多人,有时达到50多人。
在老年大学领导的重视和这样良好的环境下,对我来说,有关诗词方面的知识也逐步丰富,写作水平也随之逐步得到提高。十多年来共写诗1000余首,其中,被省、市、区诗词专刊选登发表的有300多首,在2001年曾与老伴万静平合著有有《浪淘集》诗词专集。其中选登诗词作品300多首,该书出版发行后,得到老年大学、黄陂区直有关单位和同道们的一致好评。可惜,当年印数较少,未能与更多诗友和诗词爱好者见面,至今,仍觉惭愧与不安。另外,据了解还有一些人也出版和发行了个人诗词专集,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在一九九八年,老年大学内部以诗词班为主,又出版了《双凤诗刊》,这是一个不定期刊物,无论在时间和内容方面都比较灵活。学员的大部分作品可以刊登,对于锻炼和提高学员写作水平,活跃诗词班学习气氛都有比较有益作用。此后黄陂区成立了文化艺术联合会。在他们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除了老年大学诗词班继续教学以外,单独成立了黄陂诗词楹联学会。办有《黄陂诗联》专刊。向黄陂和省内外广泛征稿,从一九九六年起,每年出版发行四期 (季刊) ,一直至今共出版发行诗刊23期,获得了社会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和好评。我本人和同道们也感到特别高兴。(2012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