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 船 戏
路边
驳船和大平板车一样,也是宜兴丁山窑场上一种特殊的运输工具,不过顾名思义它在河里而不在岸上。
上世纪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三座大山的推翻,国民日用需求迅速高涨。饱受沧桑的窑场人在党的领导下,更是激发了巨大的生产热情。日益扩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需要一个统一的行销机构,于是1950年的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应运而生,并于1954年发展成丁蜀陶器购销社(该社后被省供销陶批社替代)。
有了联销处就有了统一的收发货基地,但旧式木舱船却难以承担全窑场几十家陶瓷企业产品源源不断向丁山河下滩南岸货场运送,富于创新的窑场人打造了驳船。
驳船长约十五米,宽约五米,木制(上世纪末一度用铁制),方头方尾,船身略呈腰型。船面平铺木板,无棚,动力是靠篙撑橹摇。于是每天清晨,不管是迎着朝阳还是顶着风雨,丁山河里会有许许多多的驳船,满载着各式各样的陶器,同时也是满载着社会主义新陶工的热血情怀,从四面八方涌向下滩货场。
我这里说的不是驳货,而是驳船的另一意外用处:唱戏。过去没有电视,街上也没有舞厅夜总会这些娱乐场所,生性爱唱爱跳的年轻人便自发地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尤其是夏天,一面纳纳凉,一面唱唱戏。这时的年轻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拥有天生大舞台的驳船。把驳船往河中心一摆,两边扣住绳索,船底有水船面凉,熏风徐徐精神爽,呵呵,不亦乐乎。歌声响起,两岸自然引来观者如潮。70年代前期,笔者在汤渡河、白宕河等处都看过这样的吹拉弹唱。
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各厂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都在脱产或不脱产地排练文艺节目。有些自发的驳船戏队员唱进宣传队了,有些宣传队员又参与驳船戏队了,以致驳船戏越唱越红火。
有些陶瓷厂还送戏下乡,为了避免搭舞台的麻烦,干脆就在驳船上演出。例如有段时间精陶厂毛宣队到三洞村等地去演出就是如此(精陶厂因自己没有驳船而是借的),他们自编自演的大型歌舞《我厂好人好事多》获得贫下中农的一致好评,并被有些大队效仿移植。农民兄弟的回报一点也不含糊,他们也会把他们排练的节目送到镇上来,据说有一次在丁山大河里的夜场戏是用两艘驳船拼起来演出的。当时所演内容除时政宣传外,就是八本红色革命样板戏了。
那时笔者还是学生,听大人说,镇东各乡村为了所演节目不至于撞车,所选剧目是有所岔开的。例如乌溪村、八房村演《沙家浜》,蜀古村、尹家村演《智取威虎山》,定跨村演《红灯记》,双桥村演《红色娘子军》等等,那时的村叫大队,名字也带着红色,譬如蜀古村叫东风大队,双桥村叫东方红大队。定跨村有个叫俞福根的,他演的李玉和有板有眼,颇有几分专业水平。八房村有个丁山女知青叫杨益欣的,她演的老旦也是有模有样,让人看了久久难忘。
驳船戏,窑场中已经远逝的一段历史沉淀。每每想起来,却总是和笔者美好的少年青春记忆联系在一起,令人难以释怀。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