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中的医者情怀与文学风华——浅析山西唐振良诗歌集《和平医者之歌》
文/芷兰
在当今时代,医学与文学看似分属不同的领域,一个专注于救死扶伤,守护人们的身体健康;一个致力于抒发情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当它们在某些人身上交融时,便会产生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唐振良,这位来自山西省长治市的医生,其诗集《和平医者之歌》,为我们呈现了医学与文学交织的美妙画卷。这部诗集,似一颗璀璨的明珠,映照出他高尚的人品、卓越的文品和令人敬仰的医德,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品味与探究。
唐振良对医学先辈的敬仰之情,在《望着何穆院长的铜像》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跟随他的诗句,仿佛能看到那尊矗立在医院门诊楼前的铜像,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何穆院长,是“风度翩翩的留法博士”,周身散发着“血气方刚,气冲霄汉”的豪迈之气,又有着“帅气阳光,春风满面”的迷人风采。但唐振良对何穆院长的描绘并未止步于此,他深入挖掘,向我们揭示出院长那“激情飞扬的爱国爱民之心”以及“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何穆院长接受上级首长的重托,毅然决然地从战争的硝烟中走来,带领着五位战友奔赴艰苦的太行老区。在那里,他们面临着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但何穆院长没有丝毫退缩,他招兵买马,披荆斩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创建了晋冀鲁豫军区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唐振良用饱含深情的诗句,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他对何穆院长的赞颂,绝非是浮于表面的溢美之词,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这种伟大精神的尊崇与向往。
这种对先辈精神的传承,深刻地反映出唐振良自身纯粹的从医初心。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中,能够坚守这样一份纯粹的初心,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他深知医学先辈们在开拓医学事业时所经历的艰辛与困苦,也明白他们所秉持的理想与信念的珍贵。因此,他以先辈为灯塔,照亮自己在医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立志要像何穆院长一样,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这无疑彰显出他高尚而纯粹的人品。
在与同仁的相处中,唐振良的重情重义在《挽我院耳鼻喉科董晓明副主任》一诗中体现得感人至深。董晓明副主任的突然离去,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唐振良的心湖,激起了无尽的悲痛与不舍。诗中,他如同一位细心的记录者,回忆着董晓明副主任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带教时的循循善诱,讲课时的旁征博引,备课中的一丝不苟,还是手术台上的精湛技艺、门诊时的耐心问诊、会诊中的严谨判断,董晓明副主任都始终兢兢业业,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始终坚守在医疗工作的“一线”。
唐振良还提及自己患急性喉炎时与董晓明副主任的交集。当时,董晓明副主任给予他特别的关照,反复强调“要保证实在的休息”,那份对患者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唐振良铭记于心。从这些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振良对同仁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他能够捕捉到董晓明副主任在日常工作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而他在诗中所流露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更是反映出他重情重义的品质。在医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他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同仁,珍惜彼此在医学道路上共同奋斗的情谊。这种真挚的情感交流,不仅让他与同仁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也为整个医疗团队营造出了一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让我们看到他人品中温暖而有人情味的闪光点。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唐振良在诗中对意象的运用独具匠心,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魅力。以《手指》这首诗为例,他巧妙地从手指的文化寓意入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文人墨客们挥斥方遒、针砭时弊的豪迈姿态;“横眉冷对千夫指”,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那嫉恶如仇、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这些诗句赋予了手指在文化、情感表达等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使手指这一平凡的人体部位,在文学的世界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随后,他笔锋一转,开始描述手指的生理结构,“皮肤、皮下脂肪,疏松组织,致密组织”等。从抽象的文化意象到具体的生理构造,唐振良通过巧妙的过渡,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对意象的多元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世界,既能感受到文学的韵味,领略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接触到医学知识,体会到人体结构的精妙。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充分彰显出唐振良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文字掌控力,体现出他文品中细腻而独特的一面。
在情感表达上,唐振良更是展现出了丰富多元的特点,他的诗歌就如同一场绚丽多彩的情感盛宴,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着各种情感的交织与碰撞。在《写在长医新生入学之日》中,他用欢快而充满希望的笔触,描绘了新生入学时校园里的新气象。“新新的老师,新新的同学,新新的校舍,新新的规章”,一连串的“新新”,如同一串串欢快的音符,奏响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们仿佛能看到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新生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这医学的殿堂。唐振良对长医未来发展的期待,以及对医学新生力量的欣喜与鼓励,都通过这些诗句传递得淋漓尽致。
而在《感悟疼痛》这首诗里,唐振良则展现出了对患者病痛的深切同情。他如同一位感同身受的倾听者,列举了各种疼痛类型,“结石疼痛牵肠搅肚,穿孔疼痛寸断肝肠,创伤疼痛撕心裂肺,心梗疼痛痛不欲生”等。通过这些细腻而生动的描写,那些抽象的疼痛仿佛变得具体可感,读者仿佛能听到患者在病痛中的呻吟,感受到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唐振良对患者的同情并非是浮于表面的怜悯,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与关怀,这体现出他作为医者的悲悯之心,也展现出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精准捕捉并表达情感的深厚功底,彰显出其文品的丰富与深刻。
唐振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一位瘫痪丈夫的心声(组诗)》中体现得格外深刻。他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位瘫痪丈夫在妻子陪伴下看油菜花的情景。“好一片黄灿灿的世界,在眼前闪耀”,这简单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句,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更蕴含着他对患者精神世界的关注。他深知,对于患者来说,身体上的病痛已经让他们承受了巨大的折磨,而心灵上的慰藉同样至关重要。在这首组诗中,他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病痛的困境,患者依然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充满着渴望与向往。唐振良以诗歌为桥梁,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他明白,作为医者,不仅仅要运用精湛的医术治疗患者身体的疾病,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这种人文关怀,超越了单纯的医疗技术层面,是他作为医者对患者全方位的守护与担当,是其仁厚医德的生动诠释。在抗疫期间,虽然唐振良没有亲赴一线,但他在《欢迎抗疫英雄凯旋》这首诗中,对凯旋医疗队的赞颂,实则是他自身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他用充满激情的诗句,描绘了医疗队凯旋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激动呵,英雄就要归来,前一天晚上得到消息,心率就开始加速了”,这种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翘首以盼的急切心情。诗中,他回顾了医疗队在抗疫一线的艰辛付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生命救治了更多的生命”,这简短的语句,却蕴含着无尽的敬意与感动。他深知,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疗队的成员们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与挑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与病魔展开殊死搏斗。而他们最终以“重症患者零死亡率的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与付出。唐振良对这些抗疫英雄的赞颂,不仅仅是对他们功绩的肯定,更是他自身作为医者使命担当的映射。在危难面前,他虽未能亲赴一线,但他的内心始终与抗疫英雄们紧紧相连,他以诗歌为力量,表达着自己愿为守护人民健康挺身而出的决心,彰显出他医德中坚定而崇高的一面。唐振良的《和平医者之歌》,是他人品、文品与医德的完美融合。他以诗为笔,以情为墨,在诗集的篇章中绘就了一幅充满爱与责任的绚丽画卷。在这部诗集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医者在文学的滋养下,绽放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他用诗歌传递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燃烧在他的心中,驱使着他不断前行;传递着对同仁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与同仁们共同奋斗的道路;传递着对患者的深切关怀,这份关怀如同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患者的心田;传递着对使命的勇敢担当,这份担当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他在医学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部诗集不仅是唐振良个人思想与情感的结晶,更是医学与文学完美结合所产生的珍贵硕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到医者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对医者的职业操守和人文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动。唐振良以诗韵承载医心,在医学与文学的广阔天地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光辉足迹,也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启示。
作者简介∥
岳令团,笔名芷兰,河南省伊川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洛阳市职工作协副主席,伊川县作协主席,北京诗远文学社常务社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出版《古道芳菲》等散文集、诗集八部,作品获中国散文年会奖、华语文学大赛奖、省委宣传部“出彩河南”大赛奖、五个一工程奖、洛阳市对外形象宣传六个一、河南省杜甫文学奖(入围)等奖项,在《莽原》《青年文学家》《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名家名作》《青海湖》《意林》《牡丹》《奔流》《远方》等文学期刊及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诗人诗歌精品专辑》《短诗百家》《中国现当代女诗人》《全球华语诗歌精选》《世纪诗典》《中国百年女性散文诗选》等多部文集,散文多篇入选《中学生阅读理解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