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教育创新浪潮中,2021年12月12日,“三标课堂”(第七代)犹如一股清流,在位于三晋大地的实达中学悄然绽放。孟国泰先生引领的这一教学体系,以其独特的魅力唤醒和点燃了实达学子的潜能和智慧,重塑了课堂生态。如今,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为迈上新征程,创造新辉煌,学校在近日召开了“从个体出发,聚焦三标课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会”。会上,先行者韩梅大先生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她,见证她的成长与收获吧。
2021年12月12日,孟国泰教授携带着礼物走进了实达中学,来到了2102班,为我们带来了“三标课堂”这一全新教学理念。初识“三标”,我内心并未产生太大波澜,仅将其视为课改领域的一个新名词。作为实达人,我们一直在课改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始终致力于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直到2021年12月15日,我再次有幸见到孟教授,并亲眼目睹了他实操三标课堂教与学的全过程。在孟教授对语、数、英三节课的实践指导中,我听到了课堂上传来的话语:“你看,我什么都没有教,但你已经都学会了。”我看到的是同学们跃跃欲试,对子间积极互动的场景。这样的课堂,老师确实没有直接讲授,但学生们却都已掌握知识。我也深刻感受到了三标课堂与我们以往所有课堂的区别,尤其是目标设置的方面。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们上课有了导航,学习有了方向,不再盲目地进行学习。
“三标课堂”的目标设置是分层的,将一节课的基础内容、重点、难点以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恰好契合了魏书生先生提出的“人人有事干”的教育理念。一开始,我也曾担心学生自己学习进度跟不上,或者没有真正学会。但边校长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他指出,学生本节课学习掌握的内容就是进度。我也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不能用一节课或一个片段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
关于课堂上的对子交流和小组帮扶,孟教授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他说:“我们的小组是固定的,但不同小组的学生擅长科目可能不同,因此上不同的课可以让小组同学重新调配。”在孟教授的引领下,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对子可以不在同一小组内寻找,同学们对每个同学最了解,可以让他们在不同的课上找不同擅长的学生去解决问题,动用全班资源作为学习的对子,也不局限于两个人,可以是三个、四个……这样,对子、小组、全班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
对子交流不必限定在同一时间起立解决、同时坐下,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灵活进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立完成或寻找对子帮忙,甚至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寻找资源帮扶。整个班级中,有的同学在自主学习,有的同学在寻求对子帮助,有的同学则在全班范围内寻求帮扶。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个同学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课堂真正变成了每个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老师把控下的集体教学。
当然,老师在课堂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在研究问题中会发现自己的困惑和疑惑,老师则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高效而有序。
乘着“三标”的东风,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愉快而高效的学习之旅。站在孟教授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学习之路越走越远、越来越高效。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让课堂变成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作者简介
韩梅,三晋名校实达中学大先生、实达“三标课堂”第一批吃螃蟹者。所带班级的中考取得耀眼成绩,成为了响当当的“三标课堂”名师。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韩梅的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标课堂”在实达中学的实践历程,展现了这一教学体系对传统课堂的深刻变革。文章逻辑清晰,情感真挚,通过对师生心路历程的细腻刻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三标课堂”带来的深刻影响。同时,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是一篇兼具深度与广度的教育类佳作,值得同仁们一读!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