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清江浦 (吴士和摄)
李慧茹
晨光漫过里运河的粼粼波光,清江浦老街的青石板路已被艾草香唤醒。头戴草帽的老农挑着竹筐穿梭在街巷,筐里的粽叶沾着洪泽湖的水汽,泛着油亮的青绿色;拐角处的茶馓摊飘来油炸香气,金黄酥脆的茶馓与软糯的粽子在淮安人的餐桌上相映成趣。大妈大婶们坐在门口,将刚采下的菖蒲与艾草扎成束,菖蒲剑叶上的露水,滴落在石阶缝隙里的青苔上。
南门小街的露天菜市场此时成了端午民俗的“淮安专场”。主妇们围在蒲菜摊前,指尖掐断鲜嫩的白色菜茎,听摊主说着“端午食蒲,祛毒避邪”的老话;卖软兜长鱼的店家掀开蒸笼,鳝鱼与糯米混合的香气裹着蒜泥味直冲鼻腔。包粽子的老淮安人,将淮扬菜里常用的梅干菜、淮安黑猪五花肉填入粽叶,棉绳麻绳缠绕间,棱角分明的粽子堆成小山,隐隐透出运河畔独有的风味。孩子们攥着五彩丝线挤在五彩斑斓的香囊摊前,绣着“淮安府”纹样的香囊在阳光下晃出斑斓光影。
里运河的水面上,龙舟赛的鼓声已经敲响,桨手们喊着带着淮安乡音的号子,船桨划破水面的节奏,与岸边茶馆里传来的淮剧唱腔奇妙共鸣。当龙舟如离弦之箭冲过终点,岸边爆发出的喝彩声里,仿佛还回荡着两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叹息——在淮安人心中,屈原投江的悲壮与运河船夫的坚韧,早已化作这片土地上永恒的精神图腾。
希望总在烟火中生长。运河文化长廊上,社区组织的包粽子比赛热闹非凡,白发老人手把手教孩童折粽叶,讲述着“粽角尖尖丝线长,屈子丹心照淮扬”的故事;河下古镇的茶社里,非遗传承人用淮剧曲调吟唱《天问》,将楚辞韵律与淮安乡音融为一体。那些在漕运博物馆修复古籍的学者,在洪泽湖湿地守护生态的志愿者,在淮扬菜馆钻研传统技艺的厨师,他们用坚守与创新,让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在运河两岸绽放出新的光芒。
暮色浸染运河时,最后一艘龙舟缓缓归岸。岸边人家亮起暖黄的灯火,餐桌上的雄黄酒伴着艾草香。淮安的端午热闹终将散场,但流淌在运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与屈原精神交织成的精神长歌,永远在这座城市的晨昏中回响,提醒着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理想的坚守、对文化的传承,始终是照亮生活的永恒灯火。
里运河文化风光带 (吴士和摄)
作者简介:
李慧茹,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深耕国企宣传领域,深爱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退休后仍保持对语言艺术的热爱,致力于通过朗诵、教学等形式传递文化魅力,继续投身社会文化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