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和我是北京师大一附中同班同学。近几年,他和石家后代一直努力搜集和了解有关爷爷石荣廷的史料,以下是他刚刚完成的纪念文章。——丁东
纪念爷爷石荣廷
作者:石文
今年,是爷爷石荣廷诞辰145周年。
我生于1951年。记事以后,关于爷爷的事,父亲从未向我提及过一句一字。直到成年,我也从未向父亲问过爷爷的情况。
我从北京师大一附中初中毕业,1968年,去内蒙插队,一干就是七年。看着一同下乡的同学,推荐上学的上学,招工的招工,却一直没有我的机会。当时隐约感觉受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仍然不知道爷爷的任何情况。直到上山下乡后期,知青政策有所松动,我才得以返回北京,找上工作。
父亲石永礼是爷爷石荣廷的四子,原来我只知他出生在重庆一个大家族,其他不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他就就和母亲来到北京参加工作。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科员、校对科长做到高级编审,一向谨慎低调,勤勤恳恳。我总感觉父亲有心事埋藏得很深。直到1985年底,看到父亲忙于为爷爷起草申诉书,才知道一些爷爷的情况。1951年3月,在土改运动中他被人诬告,以恶霸罪名,在重庆被镇压,时年71岁。当时我刚出生两个月,在北京和父母一起生活,从未有机会和爷爷见面,想起来十分难过。
在拨乱反正的年代,大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许多了解爷爷情况的友人,都建议石氏子孙提出对石荣廷案申请复查。石氏后人也开始收集资料。已经定居加拿大的石荣廷长子石永安,代表石家海外后人,于1985年7月向重庆市委统战部、江北区统战部、区政协、侨办和人民法院提出重审申诉。国内的石荣廷后代,也委托我父亲执笔,向上述部门提出申诉,要求复查。此案得到重庆江北区委重视,由江北区政协牵头,区委统战部、区政协、区法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历时数月,进行查证、走访核实,终于在1986年6月重审宣判爷爷石荣廷无罪,冤案昭雪。这时,爷爷已经遇难35年。
爷爷为什么遭遇这样的命运?我仍然知之不详。直到2005年,我看到一本自印书《盘溪纪实——石荣廷》,才较为深入地了解到爷爷的一生。
此书的编著者是我的表姐谢锡坤。她是石荣廷的外孙女。她曾任贵州省平塘县副县长,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她寻求重庆市江北区政协文史资料委,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重庆市档案馆,重庆市图书馆的帮助,查阅了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地方志和历史档案,完成了石荣廷的传记。我读后如梦初醒,方知爷爷是一位企业家和慈善家,在商业经营、公益救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均有不寻常的建树。
爷爷石荣廷1880年生于重庆市中区三牌坊,自幼勤勉好学,八岁起便跟随姑父习商,直至成年。先后与人合伙涉足山货、药材、盐业、钱庄、房地产、航运、棉纱等众多行业,在重庆工商界崭露头角。他经营的九江轮船公司,是川江航运的重要力量。1932年,他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将九江轮船公司全部资产与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合资,整合了川江航运资源,壮大了川江航运版图,为川江航运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此后,他担任民生轮船公司董事、协理。为了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他一直将公司股息,红利全部转为公司发展资金,从未提取分文。直到1950年11月仍然担任民生公司的董监,常务董事,参与民生公司的公私合营事宜。
同时,他还经营着四川畜产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商行,曾任中华民国商会全国联合会监察委员、重庆市商会会长、重庆市参议员。
石荣廷追随孙中山,成为早期同盟会会员、中华革命党党员,也是原国民党(左派)重庆市莲花池省党部委员。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中,他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掩护革命志士脱离险境。
石荣廷热心公益事业。他担任重庆巴县平民教养工厂厂长,致力于帮助贫困百姓掌握生存技能,改善生活状况;担任万国同盟会中国红十字会江北县分会长,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奔波忙碌;担任重庆市救济委员会主任、川东南慈善联合会主席,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救济活动,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1944年,中共南方局在重庆江北盘溪创办蜀都中学,石荣廷担任校董。他划出石家花园田土,用于建设学校运动场,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还送子女就读该校,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面对特务、流氓滋事,他多次挺身而出,平息事端,为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驾护航。
30年代,石荣廷在重庆江北盘溪精心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私宅——石家花园,占地约两千平方米,分为正屋、地下石屋、配房三部分。正屋主楼为一栋楼房和庭院,分别取雅号“培园”“磐石书屋”。
在楼房底层的地下石屋中,石荣廷特聘石刻名家将孙中山遗像和总理遗嘱全文刻在石碑上,立于地下石屋堂屋正中上方,下方左右刻孙中山手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还将石家花园周边打造成公园式景观,供市民游玩、休憩,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在石家花园通往嘉陵江边的路上,他聘请名家雕刻了两只石虎。石家花园还成为了中共秘密的会议场所。地下石屋被中共用于储备物资。
石家花园集建筑、园林、假山、石刻、雕塑、书法于一体,历经9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风貌依旧。1988年12月30日,石家花园被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列为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15日,石家花园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30日,“盘溪石虎”被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1942年,徐悲鸿从南洋返回祖国,随南京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为筹备中国美术学院,徐悲鸿先生四处奔波,经石荣廷长子石少荣、次子石永国推荐,结识了石荣廷。石荣廷钦佩徐悲鸿的才华和抱负,当即决定将石家花园中的石家祠堂两栋楼房和一座地下石屋无偿供给徐悲鸿伉俪使用,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和支持。徐悲鸿与廖静文伉俪在石家祠堂一住就是四年。廖静文曾描述:“在战时的重庆,这已是难觅的佳园。周围苍松翠柏,梅竹掩映,十分幽静。”在这里,徐悲鸿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美术学院的筹备工作中,邀请国内名家张大千、吴作人、李瑞年等在此相聚,共同探讨艺术。徐悲鸿在此创作了《巴人汲水图》《群马》《六马图》《奔马》《灵鹫》《山鬼》等一批名作,成就了中国抗战美术史上一段佳话。石家花园之石家祠堂楼房,作为重庆徐悲鸿旧居,也于2000年9月7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爷爷生前,面对地方军阀对百姓的横征暴敛直言揭露,不畏报复,为国为民挺身直言。他本来对新中国满怀期望。1950年6月在自传中写道:“今幸我中国已完成基本解放,此后全国上下均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为新民主主义实现而奋斗,荣廷虽属衰老余生,处兹盛世,更应追随各阶层革命先进之后,尽一己之力,为人民服务,亦决心基于原始之主张,凡有利于民众者无不乐从。” 没想到,不到一年,他便命丧黄泉。
回想自己这些年走过的人生之路,爷爷的人生还是激励了我后半生的拼搏。我只有尽力为彰显老人家一生的善举,做好历史记录,代代传承,才能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
石文与丁东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表姐《谢锡坤编著的《盘溪纪实——石荣廷》和堂弟石以的《巴渝历史名人石荣廷:跨越时代的传奇人生》,谨表谢意。)
本文来源:今日头条号-小群丁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