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县到安村镇
秦岭巍峨,浐灞如带,将古原紧紧拥在怀里。
白鹿走过,赋予了古原灵异之气,经久不息的传说,将白鹿的名字和这古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荆山之北,大鱼惊去,在白鹿原上留下了浓重的痕迹,这就是俗称鲸鱼沟的荆峪。
荆峪水一路北流,鹿走沟水、聚仙坊水、李家沟水、韩家沟水、女娲谷水诸水相继汇入,将白鹿原一分为二。
北原背荆峪而眺灞川,西北属狄寨,东南属蓝田。归蓝田者,今东西分属孟村和安村两镇。
北原向为蓝关古道通往长安都邑原上分支要道,古有人烟。新华村圣寿寺,建于西晋永平年间,见证了北原人对佛教的早期虔诚。
东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伐南征,白鹿原上纷纷扰扰。东晋和前秦争战,刘宋和后秦逐鹿,在北原上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北魏雄起,进军关中,白鹿原才迎来难得的太平时光。历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北周天王元年(557)至建德二年(573),割京兆之蓝田白鹿原,另置白鹿县。
据县志记载,白鹿县治,西距县城十里,即今安村镇安村一带。
唐宋之时,白鹿原及其以南,为白鹿乡,安村镇一带为安道里。安道里者,以其原上有道,东达灞川赴县城,西通前卫去长安。
因曾为白鹿县治之故,今安村昔名白鹿村。现存安村戏楼前一口老井圈上,犹见“白”字。陈忠实《白鹿原》之白鹿村,事出康禾村,址为安村镇白村,而名实出安村之古名。
明清之时,安村镇一带属西乡樊王里。嘉庆年间,白鹿村幸免白狼之灾,改名安村。道光八年,闫步青(授微仕郎吏部候直隶洲洲判乙酉科)撰碑记安村巨族“放粟赈济,施粥济困”之事。陈忠实《白鹿原》所述“放舍饭”一节,即源于此。
民国时设孟村镇联,今安村镇属之。
共和国成立,先后设立鹿走区和鹿原区,今安村镇之地属之。1958年,今安村镇成立光明公社,驻地吴庄村。1961年,改称安村公社。1984年,改设安村乡。
2011年7月,改乡为镇,始称安村镇。安村镇治今位于聚仙坊东。
聚仙坊,明代即见之于史。光绪《蓝田县志》记载:“隆庆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龙见聚仙坊”,故又名神龙坊。所谓神龙,极有可能为龙卷风。
聚仙坊之名,源出于二。
一说古时此地林木茂盛,蝶飞鸟鸣。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去碧天洞路过,见此地风光绮丽,邀集其他七仙来村中池旁聚会,故名聚仙坊。据说,元代在此建有道教庙聚仙宫,塑有八仙神像。韩湘子本为神话传说,聚仙宫也于县志无载,此说本不足凭。
一说聚仙房本叫聚贤坊。唐时王维隐于辋川,长安城文人墨客和名流贤达常登白鹿原赴辋川访之,相聚于此,面对辋谷口,谈论诗文,饮酒放歌。此说亦不足凭。唐时白鹿原赴辋川,路线有三。一曰北原道,狄寨赴孟村,需下原入辋峪口。而峪口两山对峙,险峻难行,又无碥道。官宦中人,自长安赴辋川,必乘车马,如何行之?故必走南原,其路线:出东门,过金花落(金花路),过浐水,或上八里坡,经前卫和吴村庙,赴荆山老虎沟梁,或经二圣宫,经焦岱,过十回场,方为方便。而聚仙坊在北,何必南辕北辙?
今聚仙坊村依地形分为东西,聚仙坊东村简称聚东,又名“台台”,小组有7,村民千余,共有程、寻、闫、薛四姓,以闫、寻两大姓为主。程、寻两姓均于明代迁居于此,程姓住程家顶,寻姓分别居住在聚东关帝庙下的台台子以及聚西的菩萨庙前和冯家庄;闫姓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始居于闫家顶,后来发展最盛,有“东四门、西六门”;薛姓迁入最迟,住薛家独庄,人口最少,现仍然不足20人。聚仙坊西村简称聚西村,又名“南沟”。有4个小组,一千多村民,以刘、余、寻等姓为主。
县志记载明隆庆五年,龙见于聚仙坊,然而,我查光绪《蓝田县志》及牛兆濂《民国蓝田续志》,发现于清代白鹿原诸里中,竟无从寻找聚仙坊和今聚东、聚西具体地名。为何如此?百思不得其解。
又查资料,发现聚东村昔日北大路口曾有建一魁星阁楼,楼高三丈,上有八角亭顶,分指八方,魁星即文曲星,主掌人间翰墨文运。此村古时必出文才,故建此楼。前代不论,清代可追忆者就有闫步青、闫炳仁、闫凤鸣、寻九思等多人,大多应考入仕,并分别在安康府、高陵县等地做官。村中有一闫步青 “拔贡”金匾,至今尚存。昔日居东许多人家的门楼上仍可见“耕读传家”、“孝友传家”、“仁德和昌”、“白鹿福地”等门额,犹显崇孔孟、尊圣贤、重师道之遗风。
阅读至此,便恍然大悟。坊者,牌坊也,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昔日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之人,可立牌坊。作为祠堂之附属,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故聚仙坊者,实为聚贤坊。聚东闫姓,昔日必有牌坊,人称聚贤坊,以彰其名。因非村名,故县志无载,诸姓昔日分居各处,不成村落,故县志亦无载。后年月日久,后人作县志,因隆庆五年有“神龙”降临,误作聚仙坊。世人不查,再因名思意,讹作八仙聚会或唐代访王维文人聚会之说而已。
聚东因位于蓝汤线旁,交通便利。安村镇政府因势利导,发展商铺,颇为繁华。长此以往,必为一现代市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