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韩城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司马迁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中司马迁祠脚下的祭祀广场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场的灵魂就是以供人们瞻仰的司马迁巨型青铜雕塑像。按照规划方案,此尊司马迁像为12米高青铜塑像,乃国内人物青铜塑像之最高。目前,已制成2.2米高泥塑稿一尊,塑像创作设计已基本完成。因工作之便,我对塑像创作的过程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现介绍给大家,我们共同见证塑像创作过程。
1.遍访雕塑师。司马迁塑像是祭祀广场的灵魂,实则亦是韩城的一个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其重要,所以市上领导、建设单位、施工方都非常重视。大家都清楚,司马迁塑像的优劣好坏关键在于雕塑师的选择。因而由谁来执刀成了最基本、也最关键的问题。为此,几方领导亲自出马,多次到外地考察,搜集雕塑业内的信息、雕塑师的资料。不约而同地,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塑像上。孙思邈塑像备受雕塑业内推崇,广大市民也非常认可。大浪淘沙,经过几番对照讨论,孙思邈塑像的创作者周起翔成了创作司马迁塑像的第一人选。
周起翔,男,汉族,祖籍辽宁,出生于西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学习雕塑,并师从当代雕塑名家马改户、钱绍武、刘开渠等,是当代雕塑界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的怪才、鬼才。其素描功底非常深厚,对人体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肖像创作一直是业内的翘楚,创作的张义潜、于右任等名家塑像,由于写神到位而使得其家属面对雕塑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种认可无以言表。周先生的作品目前多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外的各界名人,其雕塑功底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2.寻找“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音ping)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捋血性为文章,布大信于天下,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敢做,用毕生心血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因而,司马迁被后人冠以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等诸多头衔,更被世人尊称为“史圣”。家乡韩城的黄河岸边有司马迁祠,徐村、华池有司马家族的遗迹,民间有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司马迁故事传说,其著作《史记》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一切都使我们在感性上对司马迁有清晰的认识:“高山仰止”,司马迁是伟人。但就具体的表象而言,我们对司马迁的认识又是模糊的,甚至没有任何概念,一片空白。这位伟人具体是什么样的?“我看谁都是司马迁……”因为没有具体的概念,周先生如是说。因而寻找“司马迁”,寻找具体的,人们能看到、能认可的司马迁就成了雕塑工程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周先生便陷入了创作的癫狂。拜谒司马迁祠,菲菲阴雨淋湿了衣裳,周先生浑然不觉;到徐村采风,发现徐村人俱是高高的鼻梁、薄薄的鼻翼、高耸的额头,宛如模子完成一般,周先生禁不住如孩子般手舞足蹈起来……创作时候的周先生是孤独的,孤独至他的心房内唯有司马迁,是什么驱使着您老家上犯龙颜,是什么支配着您老人家甘愿受辱,又是什么激荡着您老人家创作的激情,我该怎么做才能将您再现……周先生竭尽所能与太史公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交流。
周起翔拜读《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等相关典籍,咬文嚼字,逐句逐段,从浩瀚的典籍中寻找答案;他三赴韩城,拜谒于司马迁祠,采风于徐村、华池,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言一行中寻找着答案;他广搜历代司马迁画像,认真研究对比,从一笔一画中寻找着答案……凭借着专家的才智和艺术家的敏锐,创作的思路、雕塑的主题、司马迁的轮廓在周先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明晰:通过对历代司马迁造像的分析对比,结合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司马迁身材瘦屑高大、额头高远、鼻梁挺直、唇线明显等基本特点可以定型;联想到司马迁刚直的性格、伟大的成就、悲壮的人生,周先生将塑像定格在司马迁面临“死刑”和“腐刑”这一艰难抉择,毅然接受腐刑这一瞬间,有意识的给静态的塑像创造了一个具有故事性和想象空间。
周先生的工作室处于西安城之郊,偏僻中散发着泥土的味道,比起都市的繁华,这里则显得过于萧瑟。“一位著名的雕塑大师竟居于此?”看到来访者孤疑的表情,周先生打趣道:“其实我只是一名泥瓦工。泥巴就是我的生命所在!”“城郊之妙,在于取泥方便。”造访者深以为然。周先生的工作室,二十见方的平板房,无窗,仅一门可入,墙壁脱落,光线昏暗,除了一堆用于雕塑的泥土,就只有简单的雕塑工具了,再有就是地上杂乱的方便面袋子。我们到此造访过两次,境况依然,不同的是季节。第一次是盛夏,由于泥土需要保湿,所以房子内不能开空调,风扇也不行。细心雕塑着的周先生挥汗如雨,情到酣处随手一捋长时间没有修剪的头发,泥巴、汗水俱下,颇为狼狈。第二次是隆冬,同样是为了保护泥稿,屋子内没有一点热源……随行有人说道:“这哪是工作室,简直如牢狱!”先生闻言道:
“因为司马迁就是在牢狱之中做出了伟大的抉择,所以我也得将自己置身于牢狱般的环境之中,唯如此,我才能与太史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顿悟,此乃先生刻意而为之,心中便又多了些崇敬。
虽然我们大家对艺术不一定了解,但对好的东西都会认同。正如周先生所言“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与受众者的心理达成一定的共鸣。”是的,没有人能描述出司马迁的具体形象,但凡人都可以对塑像进行品评,甚或赤裸裸的表达自己的好恶。众口难调,但“迎合众意”却是衡量塑像的最高标准。因而周先生的创作态度始终是极其严谨的,他对自己也是极其苛刻的。苛刻是一种高度的负责态度,苛刻是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苛刻也是追求完美的一种方法。而自觉地接受、勇敢地面对各种观点,无疑是创造完美的最有效途径,因而讨论、评论也就成了塑像创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1年7月29日,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会议室,韩城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景区管委会、司马迁学会、司马迁祠文管所相关领导同志20余人,就塑像的动态、形象、表情、服饰等进行了初步论证;
2011年8月初,周起翔工作室,对司马迁塑像小稿进行了两次内部论证;
2011年8月19日,周起翔工作室,就塑像头部的动态、形象、表情等再次进行了内部论证;
2011年9月16日,周起翔邀请法国雕塑大师皮尔·洛斯专程来西安,探讨司马迁塑像的创作思路;
2011年11月初,历经三个月的艰苦创作,2.2米高司马迁泥塑像初成。
2011年11月23日,丁佩生先生与相关人员一起亲临周起翔工作室,就塑像的表情、眼神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1年12月3日,司马迁祠文管所组织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韩城市摄影家协会、韩城市美术家协会、韩城市书法家协会、韩城市楹联协会等学术团体代表,以及司马后裔代表共15人,到周起翔工作室观看了2.2米高泥塑像,并召开了专门的讨论会;
2011年12月14日,徐村村委会会议室,徐村三委会代表、司马后裔祭祀小组代表、村民代表、巍东镇政府代表共27人,召开了专门的塑像讨论会;
2011年12月18日,韩城宾馆二楼会议室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组织董群艺、马萌、史鉴等18名会员,召开了专门的司马迁塑像征求意见会。
十余次的论证、十余次的修改,周先生亦在这不断的听取论证、不断的完善修改中,加深着与太史公的交流,加深着对太史公的认知。论证会上介绍创作情况时,周先生几度泣不成声。是周先生融入了太史公,还是太史公融入了周先生?
“艺术创作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犹如妇女怀胎十月,欣喜、焦虑、忐忑不安伴随左右,直到分娩的瞬间。”谈到塑像的创作过程,周先生自我打趣地比喻道。
如今,一尊2.2米高司马迁泥塑像已显活在我们眼前:
那飞舞的发巾,象征着澎湃的心潮
那凸起的额头,体现着文人的傲骨
那犀利的双眼,洞察着世事的浮华
那挺直的鼻梁,凸显着刚正的人格
那紧抿的双唇,浮现着刚毅的人格
那翘起的胡须,彰显着蔑视的不羁
那清瘦的面庞,写照着劳苦的生涯
那夸张的颈部,洋溢着高古的情怀
4.结束语。按照韩城市有关领导的要求,遵照塑像创作者周起翔先生及施工单位的意愿,目前,正在通过网络、信函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征求关于塑像的意见建议。周先生将参照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对塑像进行最后的修正,并做最终确定。随后即进入工艺制作阶段。预计今年10月份,一尊12米高司马迁青铜塑像将会屹立在黄河之滨、梁山脚下。
——本文摘自2012年3月27日《渭南日报》7版,作者为原韩城市司马迁文管所副所长张仲军,略有改动。
(二)司马迁青铜塑像铸造记忆
2009年,当司马迁祠下的祭祀广场修好之后,市政府便决定在广场中央塑一座司马迁巨型铜像,以供人们瞻仰。
2010年春,市景区管委会聘请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研究员周起翔先生任塑像设计师,着手塑像的设计工作。
周先生受聘后,于2011年年中作出了塑像墨稿和泥稿。7月29日,市景区管委会邀请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司马迁祠文管所负责人及当地专家学者对小稿进行了讨论,周先生对小稿进行了修改。
11月23日,高2.2米的司马迁塑像泥稿初成。12月3日,司马迁祠文管所负责人带领韩城地方文化专家学者,前往西安周先生工作室对泥稿进行了观摩,并随之召开论证会,在对其予以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意见。
2012年元月开始,高12.1米的泥塑像开始制作;当年6月,按泥塑像制成等高玻璃钢塑像,随即送往山东青铜器铸造厂制模铸造。
2013年8月28日,分解为6块的铸件全部铸造完成,同月31日运回司马迁广场并开始组装,9月30日工程告竣。两层台阶各高1.3米,台阶之上为底座。底座东西长6.6米,南北宽5.4米,高4.7米,像高12.1米,塑像总高19.4米。
按历史传统,修建大型建筑,必有碑记记其始末。司马迁祠文管所负责人曾托我写点简单的文字,拟置于塑像之下的底座之中。我写好之后又作罢,不知其故,以至今日,也未见立有碑记,给后世留下一点遗憾。
但既为一件大事,就不能不予记载。我因参加过几次创作讨论会,对其过程略知一二。故将本人所知随笔写出,以保留一点历史信息。
2016年4月17日
——本文摘自韩城知名文化学者郭德源2023年11月著《记住乡愁》97页,略有改动。
(三)司马迁青铜塑像规格及寓意
司马迁塑像以青铜铸造而成,高12.1米,寓意《史记》有十二本纪,重26吨,合52万两,寓意《史记》之五十二万六千字。塑像融写实与写意为一体,雅容仪态,韵势兼备,气满神真。 其面部清瘦睿智,以徐村司马后裔的面部特征为蓝本精心雕琢,塑造了一个具体而形象的司马迁。 其造型传神达意,极尽表现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伟大人格力量。
(四)那就是咱先人——重塑司马迁像有感
(1)
《史记》,世上只一部。
心目中的司马迁,千万人有千万个不同的模样。
(2)
宋塑的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红袍着身;双目平视,神态坦然——那是一尊神。司马迁祠向来俗称为“司马庙”,神在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
如今在夏阳古渡旁边,乡人重塑司马迁像,目的是通过对先人伟业的缅怀,来传承先人的文化薪火,凸显先人的文化基因,激励世人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续写出新的时代华章。——因此,要塑的是先人的创业像。
(4)
塑一尊雅俗共赏的史圣像,确实不容易,但绝非没有可能。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作者与作品相结合。司马迁的物化人格是《史记》,《史记》的地位与影响是司马迁人格的彰显与升华。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圣人,生非我有,死非我弃,大任面前,舍我其谁。故作品与作者共命运。
坚持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写实,以基本的历史存在为基础;写意,从高山仰止的成就来着笔。以意统实,以实托意。曾见过头顶皇冠的孔子像,虽威而非高大,原因是脱离了基本的历史真实。不要说我们觉得不真实,就是九泉之下的孔夫子,恐怕对加括弧的职级待遇,也很不自在。塑造历史人物,形似不是关键。关键在神似上能有传神的刻画。神在何处?在世界文化巨人的高度上。
坚持历史解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历史上的解读,多带刺眼的皇权目光,往往扭曲了司马迁贡献的真实;无胡须的司马迁像,无非是强权的怯懦,绝不是不识时务的代价。时代的解读,应当从全球的视角出发,对司马迁创造人类伟大精神财富的贡献来诠释。作为文明古国,《史记》是中华民族前三千年历史的最权威性文献。“是他,使每一个中国人成为‘历史中人’”,是他,让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余秋雨)。而面对当今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仍然是人类智慧的使命,是历久弥新的终极课题。
(五)
眼前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塑像。我怀着虔诚的心去朝觐。
那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历史老人:
手握竹简,身着青袍,跟秦汉时的儒生差不多。这是真实的,是对历史的尊重。想想看,太史令官小俸少,他老人家哪会腰缠万贯,“有钱能让鬼推磨”?
面部清瘦,颧骨略高,像是小时候村里的长辈。司马氏“去周适晋”,继而由晋入秦,到了西汉,已历数百年,生长在韩城的司马迁肯定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
面容略显疲惫,似乎世事的沧桑走到了岁月沧桑的前头。司马迁少树鸿鹄之志,二十岁便意气风发地壮游天下,且不说有那场人祸的折磨摧残,单就秉烛疾书这项繁重的脑力劳动,他老人家就比村里的长辈苍老出许多;
表情严肃,头颅昂扬。司马迁治学一丝不苟,其记载的真实性不断为现代考古学所证实。司马迁做人刚直不阿,敢讲真话,不计个人得失,有时傻得叫人心痛;
目光深邃,直抵宇宙,在探索?在疑问?在无奈?在忧伤?……犹太先知亚伯拉罕也曾仰望过空,只是不知他们的目光是否相同;
鼻梁挺直,双唇紧抿,是刚毅与坚韧,是傲骨与不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如往”,且“汗未尝不发背沾衣”。这样的境遇给了烈女英男,早已玉碎而保节。而司马迁不同,的确与惯常的英雄不同,在历史大任面前,忍辱含垢,把英雄主义的光芒照耀古今;
耳后的头巾,宛若历史车轮旁边的飘带,在寒风里呼呼作响。尤其那翘起的胡须,不仅仅是对文化心灵的抚慰,更是对文化尊严的还原!此时此刻,我不由得跪倒在地,泪流满面。说不清是委屈还是惊喜。也说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只觉得这位老人虽然陌生却似曾相识,半晌说不出一个字来,任凭泪珠扑簌簌地汇入到心底的波澜中。
——呵,那就是咱先人!鲜活的司马迁正从历史的星空中走来。
——本文摘自2012年3月27日《渭南日报》7版,作者为原薛天晓,略有改动。
注:2025年5月21日,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原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电话给董群艺说,司马迁祠寝殿北宋·泥雕塑像与徐村汉太史遗祠1985年司马迁泥雕塑像,都是将司马迁供奉为神的塑像。而太史园广场司1993年马迁青铜雕塑像神态又与现实司马家族和人们心中司马迁风骨有较大差距,以至于有的人说这尊雕像不像司马迁而似屈原。目前只有2013年8月底在司马迁祠脚下祭祀广场敬立的的司马迁巨型青铜雕塑像,几乎是最完美的。因此,建议国家以后所有教科书教材及相关方面将此尊塑像,统一作为司马迁形象使用。
三、新城区太史园广场司马迁青铜雕塑像
司马迁广场位于太史大街中段南侧,市人大、政协办公楼前,占地1.56公顷。1993年,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广场中间建有喷泉,水面积252平方米。东侧建有松柏山,司马迁铜像屹立山前,铜像身高5米,重3吨,由西安美术设计院设计,宝岛人制作模型(薛引生说),南京晨光制像厂铸造。铜像前竖郭沫若纪念司马迁题词石碑一通。假山两侧草坪绿化。1994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此举办隆重举行了市人大、政协办公楼、司马迁铜像落成仪式暨“两会一节”开幕式。1997年,在广场西端征地0.67公顷进行扩建。新建美术磨石舞池和儿童娱乐场所各900平方米,场内安放11尊汉白玉雕塑和36套石桌、石凳,栽植雪松、桧柏、白玉兰等名贵花木26个品种2279株等。花砖路面四通八达,造型花坛引人人胜。

四、芝川镇徐村汉太史遗祠司马迁泥雕塑像
2025年5月21日,董群艺电话联系市博物馆原馆长同样木,芝川镇徐村原党支部书记同增旺,原市新农职中首届(八四级)古建班毕业生、嵬东南阳村人李爱民等,了解到目前徐村司马遗祠安放的司马迁泥塑雕像,为1985年市新农职中绘画老师冯中才与聘请的合阳县南永宁村一位民间老艺人,带领古建班学生,按照司马迁祠寝殿神龛北宋·司马迁泥塑雕像1:1比例完成的那尊像。塑雕工序为先做木板立柱十字骨架;其次搅和约一尺长麦秸秆泥粘在木制骨架上,做出人体塑像大样风干;第三搅和约5厘米长麦秸秆泥粘在底泥层上,对人体塑像大样进行细化风干;第四掺搅粗棉花绒泥粘在中泥层上,人体塑像基本成形保持适当水分;第五用从新城办赵村采回的“纲泥”,掺搅细棉花绒泥对塑像衣着服饰纹路及眼神等再细化至塑像准确无误定型;第六按照设计对塑像刷不同颜色的漆后完成。这尊泥塑雕像与司马迁祠沙盘一并代表韩城到西安等地展出,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省建设厅和文化厅领导的好评。据了解,2000年徐村修缮司马遗祠时,由深圳东莞市后街镇图书馆馆员、原市新农职中八六级学生、芝阳镇驾到坪人高秀辉将这尊塑像提供给司马遗祠,至今仍供徐村司马后裔祭拜瞻仰。
(搜集整理供稿:韩城市政协常委、原副秘书长董群艺)
作者简介
董群艺,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陕西省韩城市人,民革党员,大专学历,韩城市政协常委、西庄委员工作室负责人。曾任民革韩城市委会秘书长、副主委,市粮食局副局长,市政协副秘书长、党派及桑树坪委员工作室负责人等职。曾获民革全国机关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先进个人、渭南市政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韩城市十大同心人物称号,市政协先进工作者,优秀委员等荣誉和表彰。 董群艺同志挖掘编辑的《八年抗战中的韩城》一书,唱响了八路军芝川东渡黄河出师抗日可歌可泣的难忘历史;主持或参与编辑了《血色韩原》《河出龙门》《强汉三书画作品集》等政协文史资料,荣获全省优秀政协文史资料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