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大陆公鸡酒”有奖征文特稿(王小泗、沈志强、李媛成、袁德礼/诗文选)
父亲与一坛崇明老酒
王小泗/四川
那个用脊梁撑起我整个世界的人,在深秋梧桐时落时悄然离世。他带走的不仅是那坛陪他半生的陈酿崇明老酒,更带走了我们家族最珍贵的精神图腾。每当我回忆起与父亲和那坛崇明老酒的往事,时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岁月。
1987 年,父亲作为崇明岛国营农场的技术标兵,意外收到了单位奖励的 一坛“大陆公鸡牌” 崇明老酒。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父亲小心翼翼地将酒坛抱回家,酒坛裹着油纸,身上印着红色公鸡商标 —— 这是当时全县最好的酒,市价不过三十八元。对于每月工资仅四十二元的父亲来说,这坛酒就像稀世珍宝,成了他最珍视的 “勋章”。父亲特意将它供在老屋东墙的樟木酒柜里,与祖父留下的铜烟锅并列,仿佛在宣告着这份荣誉是何其珍贵。
父亲好酒,乡亲们都知道。每日收工后,天边的余晖洒在院子里,他总会坐在那张破旧的竹椅上,让母亲帮忙烫来半碗老酒。
厨房里,母亲将小锅放在煤炉上,注入清水,把盛着老酒的碗轻轻放入锅中。不一会儿,酒香便在小院里弥漫开来。父亲则从坛子里夹出几块腌笃鲜的咸萝卜干,大蒜头,就着酒慢慢品尝。
那些年,农场的大集体生活还未解散,地里的收成总在温饱线上徘徊,逢年过节才能见点荤腥。记忆里最深的那场灾难,是某个仲夏夜里,狂风裹挟着暴雨将村庄撕扯得支离破碎。风啸声里,竹篱笆被连根拔起,稻穗在泥水里痛苦地弯折,老屋檐角的瓦片噼里啪啦往下坠。
父亲坐在窗下,叹着气,端着酒,就着咸菜一饮而尽。第二天,当晨光染红树梢时,他又像棵倔强的老松树,扛着锄头下了地,泥土在他脚下发出沉闷的回响。
夜深人静时,父亲会打开樟木柜,小心翼翼地捧出那坛老酒。昏黄的光晕里,酒坛上的公鸡商标微微发亮。他用蓝布细细擦拭坛口的积灰,低声呢喃:“等哪天能顿顿见到荤腥了,定要用青花瓷坛装你。” 那声音轻得像风,却藏着比山还重的希望,在月光里飘啊飘,飘向丰收在望的远方。
1997 年,阔别二十年的姑父从南方回到崇明岛。这位当年教父亲开拖拉机的师傅,曾用半袋稻种救活过我们全家,在父亲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母亲颤巍巍捧出那坛崇明大公鸡老酒时,父亲却摆了摆手,眼神坚定地说:“这酒要留着给大孙子考上大学再喝。” 母亲很是惊讶,大家面面相觑,当姑父手上的空杯落在桌上时,窗外的白玉兰正簌簌落着花瓣,仿佛也在为这错失的饮酒时刻而惋惜。从此那坛酒始终未启封,就像我们错失的亲情,凝固在时光里,成为一种遗憾的象征。
生命的最后时光,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父亲却不能喝酒了,他时常坐在门前的石臼上。褪色的蓝布衫搭在膝头,手里摩挲着那坛老酒。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细长,投在斑驳的砖墙上,像幅褪色的年画。 他指着坛身上已经褪色的大红公鸡商标,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可惜这老东西,比我还倔。” 那一刻,我看着父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心中满是酸涩。
快要临别的时候,我特意从城桥镇买来新酒坛,想着让父亲带着体面离开。可父亲却摆摆手,示意将那坛老酒放在他身边。“带去阴间敬敬你爷爷。” 他浑浊的眼里泛起奇异的光说:“崇明岛的稻子,今年又大丰收了。会酿出更多的‘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这坛酒早已不仅仅是一坛酒,它承载着父亲的荣誉、希望、坚守,以及对家人、对土地深深的眷恋。
如今每当我走过竖河镇的老街,总会在 “老酒坊” 前驻足。蒸腾的酒香里,仿佛看见父亲佝偻着背,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擦拭着那坛穿越三十年光阴的陈酿。公鸡商标上的红漆早已剥落,但那些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却在酒香中愈发醇厚。那坛崇明老酒,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父亲的身影和他所给予我们的爱与力量。
【作者简介】王小泗:四川苍溪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志愿者协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星星》《诗潮》《诗歌月刊》《绿风》《散文选刊》《青年作家》《中国诗歌》等报刊。《巍巍铁塔屹山巅》获2012年《星星》诗刊电亮藏区征文优秀奖、《灵魂的故乡(组诗)》2014年首届盛京文学金奖。《群山合围的村庄》(组诗)2015年“自强杯”全国残疾人诗歌征文三等奖、《羊城颂歌》2015年首届“美丽广东”「观音山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2022年第四届阿来诗歌节优秀奖。2022年第七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全球征文优秀奖。2024年第五届“巴山夜雨”优秀奖。第十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2024年“瑞泉杯”武夷山文旅故事传说征文优秀奖。第十一届剑门关文学奖。出版诗歌、散文小说11部;原创剧本40余部。其中电影剧本《夏河的第一场雪》获全国征文一等奖。2018年广元市科技拔尖人才。
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
沈志强/上海
自文学精华研究群平台登出“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有奖征文通知后,便产生了崇明酒要不要喝的话题。笔者的观点是“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而且,笔者还坚信,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而且,“人人都应喝一点”,喝的还是“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呢!
说到崇明酒,就绝对得从崇明老白酒说起,而崇明老白酒用的便是中国最原始的制酒方法,即民间常用的做酒酿的方法。而崇明老白酒便是从酒酿的原汁中过滤提炼而成的。崇明老白酒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地方酒了。笔者回想起四年前的马陆采风活动。因为崇明籍上海作家叶振环先生带来了两小瓮崇明老白酒,让在公开场合从不喝酒的我,也因闻酒之好名、领叶兄之深情,而主动尽情的喝了一茶杯的崇明老白酒。酒纯净微黄,酒精度不高,好上口,味淳厚清冽,微热,绝不会火势上头。即使平时不喝酒的人,也能平稳安然地喝上一杯。所以,在笔者的心里,早就有“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想法。
说到崇明老酒的征文,又必然会想到去年五月初,我们近十位文友采访崇明四效河合兴镇的情景。东道主崇明籍上海作家施永培先生,在招待席上,说起请各位多多宣传崇明的希望,文友陶建幸先生便提出了文学群与企业互助互联的设想,而这也正符合文学精华研究会秘书长朱超群先生的一贯主张。由此,大家七嘴八舌,出了不少主意。没想到的是,今年四月文学精华研究会,便能与崇明大陆公鸡牌崇明酿造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全国性征文活动了。这真是企业与文学团体互助互联的一次尝试,这是崇明几位作家努力的结果,是值得赞扬的一件事。为了宣传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笔者更提倡“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
说到崇明老白酒,又会想到我们华夏民族起源于农耕,人人崇仰天地,不忘拜天祭祖,也不管婚丧喜事,都要用新酒来祭祖先拜天地庆丰收。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中,其实包括了酒的历史和酒的文化史的。我们中国人尤其喜欢酒,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喜欢饮酒,饮酒后便会赋诗舞剑。在古代,哪个文人不会喝酒,哪个武将不是饮酒助阵,饮酒庆功。尤其是武术界的拳术中还有醉拳之名呢!据说,只有酒喝得微酣后,拳术才能达到至臻的地步呢!其实,就是在民间,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人人都能饮酒。不管是迎接还是欢送,都会用酒表达情意,前者叫接风酒、欢迎宴,后者叫送行酒、祝福宴。就是离别者主动请客也叫告别宴。甚至,不管是老人做寿还是孩子过生日,都会有聚会和酒席。前者叫寿宴,后者叫生日宴。即使是这样的聚会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其中心还是少不了酒啊。可以说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酒是一切宴会的中心,一切宴席的媒介。可见,我们民族对酒的崇仰和依赖程度已经到了何等的地步。可以说,人人都喜欢酒。华夏民族是“以酒成礼、以酒载道”的民族。所以,酒还是要喝一点的,尤其是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
由此,笔者又想到了酒与中华医学的关系。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酒:“苦、甘、辛,大热,有毒。”又说,具有“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 ,散湿气,除风下气”等功效。酒还可以“和血行气,壮神御寒。”酒不仅可以做药引,还可以制作养生保健酒呢。就以现代医学理论,也说“戒烟限酒”,可见,适当喝一点酒是完全必要的。为此,笔者始终认为“酒,还是要喝一点的”,尤其是“崇明酒” ,更要喝一点。
那么,为什么说“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呢?这是因为崇明大陆酿造集团有限公司,百年来与时俱进,全面适应社会的需求,开拓了许多新型的酒,适应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饮酒爱好者的胃口和需求。你看,它现在有几十个品种的酒,有不同的度数、不同的口味、不同成色的酒。有高度53度的“魅”酒,也有中等数的纯酒青酒和低度的老白酒。有纯口的,也有浓郁的,更有花香型的,真的各具魅力。崇明酒不仅能适应高度酒爱好者,还能适应女性爱好者和老年人的养生爱好。崇明酒可以说是全面适应了社会需求。所以,笔者要强调“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因为它不像茅台酒那样,只有高度、高档、高价;它也不像绍兴酒只有单一的黄酒(陈酒)。崇明酒的多样性,真可适应全社会,更值得人人关心,人人都可以喝一点,因为终有一款酒会适合你的。
说到“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又让笔者联想到上周周六的一次文友聚会,又是东道主之一的崇明籍上海作家叶振环先生,带来了一瓶珍藏28年的大陆牌崇明老酒。笔者一听到,本不想喝酒的我,却因心血来潮的好奇心,让我一定要尝尝久藏的崇明老酒是什么味道,看看是什么样式的。酒管是瓷式的,封装考据,经过一番周折 ,才用打火机打开。我则迫不及待地要了一小盅。酒色微黄,犹如淡淡的琥珀色,酒味香淳浓郁,比平常的老白酒度数高些,回味仍有甜甜的味道。能喝到珍藏近30年的崇明老酒,真的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喜事,会回味无穷的。所以,笔者更要强调“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
笔者所以要说“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还出于笔者的亲身经历和见识而得出的结论。其实,我的父亲爱酒,他是无酒不成餐。而我大哥更是可以列入嗜酒者行列了。二哥虽不常喝,但在酒席上也来者不拒。按理,我也应传承饮酒的习惯和基因,但我恰是例外。说来,还有段故事呢。我大嫂有时总用这个故事,揭我的“短” 、出我的“丑”,所以我还知道和记得。原来,我在五、六岁时一天因“偷”吃酒酿过度,中午吃饭时不愿吃饭,只是走来走去,手舞足蹈,口说不停,异常兴奋,其实是已经到了醉酒的程度了。饭后,父亲给我喝了点醒酒汤,母亲又陪我睡午觉。下午醒来才平静。可以说,我在儿童时期便有过醉酒的经历了,所以,以后便不敢多喝酒了。成年后,知道喝酒会伤肝,对喝酒便更是讳莫如深了,聚会时,往往推托说“不会喝”!而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看到社会上“强劝酒伤身体”的不良喝酒风气盛行,我更是拒绝喝酒。反正,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既不想当官往上爬,也不会经商办企业,无需用酒拉关系织人脉。但退休后,却因家里院子里种的三棵葡萄,秋收时一时吃不了,便向同事吴荣泉老师讨教制做葡萄酒的方法。没想到第一次试制竟然成功了。装了六、七瓶,立冬后临睡前喝两口,正好能喝到开春,前后竟做了三年。后来,又喝亲朋好友送的养生药酒,寒冬时每天也只喝一、二口。为此,笔者得出了“还是喝一点的”结论来。相识的人也想不到,我是貌似不会喝酒,其实是,儿童时期便醉酒过,并且还亲自制作过葡萄酒和养生酒的人呢!但笔者坚持一条原则:少喝健身,喝酒也一样。所以,奉劝诸位“崇明酒,还是要喝一点的”!
说到崇明酒,以前就知道“崇明三白(老白酒、山羊肉、大白菜)”其实,崇明岂止只有“三白”?事实上,还有“白扁豆”、“崇明糕”呢!现在,崇明的另一特色品种“乌小蟹”,已经被培育成可与江苏阳澄湖大闸蟹比肚白的“长江崇明蟹”了。试想,一个退休老人,如能来2两崇明酒,切2两白羊肉,点一小碟煨扁豆,添一只大闸蟹,再要一碗白菜肉丝面,把崇明有名的“白”,全试吃一遍,一定要比穿着灰色长衫,赊一碗绍兴酒,叫一碟茴香豆,站着喝酒的孔乙己要来得幸福和自豪吧!是的,时代不同了,喝酒就要喝崇明酒了,尤其是要喝“大陆公鸡牌崇明酒”。
今天,我们在推荐崇明酒的时候,也要推荐生态岛崇明的其他著名特产,尤其是花卉和农产品,让崇明特产,借着大陆公鸡牌崇明老酒的啼呜 ,走出崇明,啼向全国,鸣达世界。
2025.04.22.
【作者简介】沈志强,曾用笔名吴达,上海嘉定安亭人。1943年生,已是奔八的人了。一生从事中小学教学,爱好数学,教的却是高中语文,是历史开了个玩笑。曾编写过《安亭志》,地方报上、上海浙江教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与人合编过书。现任《双城人文》杂志、《文笔精华》杂志编委,嘉定文学协会副会长、文笔精华研究会理事。但愿能为家乡留下一点文墨痕跡。
黄桥烧饼的勋章
一一中华最佳美食的荣光
李媛成/上海
瓷盘承住七二年的金黄
芝麻在酥皮上跃动灶膛的火光
国宴银叉划开焦香的黄桥烧饼
长江正漫过四零年的麦浪
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烧到决战时刻
黄桥战役的枪声撕破长空
战士的子弹洞穿侵略者的胸膛
支前布鞋踏碎五更寒霜
竹筐叠着未冷的麦香
温暖着战士们的钢枪
面团揉进必胜的祈愿
猪油与麦粉和出东方熹光
妇女们揣着温热的希望赶路
布鞋陷进泥泞 又拔起晨晖
黄桥烧饼化作抗战的胜利粮
明清石磨碾碎月光
酒酵酥油揉进面团醇香
园饼面撒上黑油油的芝麻
草炉烘烤出两面金黄
灶膛星火在岁月深处熠熠闪光
不是所有面点都配有勋章
当枪炮与炊烟在低空相撞
面团便有了骨血的重量
每道裂纹都回荡枪炮的余响
那些揉进面团的过往从未冷却
在瓷盘与记忆里深深珍藏
银叉与竹筷在时空中相碰
焦香里浮起无数张英雄的面庞——
黄桥烧饼, 非遗的文化荣光
更是长江水浸泡的星光与勋章
在人们心灵深处 灼灼发烫
乙巳年春末木子书
附袁德礼诗评
这几天,我国名校高级教师,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木子(李媛成)怎么没在群里冒泡。我正感到纳闷?突然接到她的来电:袁大佬我正响应朱老总号召征写最美食品,随后她发來这首诗是一篇以黄桥烧饼为主题的有奖征文作品,展现出了黄桥烧饼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烙印。此诗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黄桥烧饼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同时融入了对美食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回忆。
此诗从黄桥烧饼的起源入手,通过描述瓷盘、芝麻、酥皮、国宴等元素,展现了烧饼的精致和美味。接着通过抗日战争和黄桥战役的历史背景,将黄桥烧饼与战争胜利联系起来,突出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此诗还通过描绘妇女们的忙碌和热情,展现了人们在战争时期的坚韧和顽强。
在描写黄桥烧饼的制作过程时,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面团、猪油、麦粉、酒酵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烧饼的独特风味和制作过程的艺术性。同时,通过明清石磨、酒酵酥油、草炉烘烤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制作过程的精细和匠心。
此诗最后强调了黄桥烧饼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记忆。通过烧饼,人们可以回想起那段英勇的历史和无数英雄的面庞。整篇诗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出了作者对黄桥烧饼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这首诗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征文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黄桥烧饼的美味、历史和文化价值。阅读这首诗文,不仅让我品味美食,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传承。我读到过大量黄桥之类作品,我以为这首诗是写得最出色出新出彩的作品,这绝非是用A1写得出來的佳作。不过我要提醒应征作者,既然是大公鸡酒征文,最好还是围崇明老公鸡酒下手更讨巧些。万分感谢教师作家木子发來佳作。匆匆……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