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核“指挥棒”在干部识别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文/张颜珺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核,是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干部工作“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表现。因此,将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融入干部选任、干部培训、干部监督等工作各环节,推动形成多方位、全链条的工作格局,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考”是基础,“用”是关键。那么,如何更有效发挥考核工作在干部管理中的“指挥棒”作用呢?要充分发挥这一积极作用,关键要科学综合分析研判,明确工作目标,重视结果运用,从而激励更多能干事、敢作为、勇担当的干部在干事创业的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不细观则不能明识。精准选人用人的前提在于全面察人识人,考核评价就是把评判权交给最知情的人,通过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核干部,尤其要用好干部政治素质的考核结果,让政治素质成为检验干部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做到全面分析、研判干部,真实掌握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在干部队伍识别中,就要紧盯政治标准“度量衡”,核准选人“识别码”。
在现实工作中,基层选人用人之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干部选得不准,甚至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考核不深、识人不准有直接关系。因此,作为组织部门就要通过综合运用干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和任期考核等结果,从不同维度把表现好的干部识别出来,让公认度高的干部进入组织视野,真正使综合考核成为精准识别和了解干部的重要渠道,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考核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查漏补缺、扬长补短,推动工作更好落实。因此,组织部门就必须把准干部培育“突破口”、提高人岗“匹配度”关卡之关口,把握住新时代干部考核的原则和方向,把综合分析研判作为前置环节,鲜明考核导向,寻求突破口,通过考核来量出一个干部在能力素质上缺什么、差什么,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重要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由于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一些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的学习需求结合不紧密,就会出现“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对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没有实际帮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结合不同的岗位职责,运用考核结果,重点聚焦干部能力素质“短板”,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锻炼,让干部在精准培训中补齐能力素质“短板”,在实践实干中提升专业素养,切实增强干部投身实践、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能力,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无区别、干好干坏没差距,这是影响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组织部门,就应该树好担当作为“风向标”,注入激励“强心针”,充分运用好干部考核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独特优势,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选先、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让干得多的有甜头、干得好的有奔头,形成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以考核结果为导向,让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从而树立鼓励先进、崇尚优秀的鲜明导向,让实干者得实惠、建功者得功绩、有为者得荣誉。
因此,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能最大限度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实现不让实干者受气、流汗者流泪,从而为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配好“强引擎”、树好“风向标”,达到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树立“优者上、劣者下”的正确选任用人鲜明导向,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最大限度激励干部在履职尽责中干事创业、在担当作为中建功立业。
(作者系中共旬邑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颜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