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犹忆少年投军旅
一路前行伴风雨
——读小说《少年从军行》手记
O 姚 伟
作者吴岩的《风雨军旅路》,是“三部曲”形式的自传体纪实小说。其第一部《少年从军行》已经出版,共计50节,26万字。
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先读为快。该书作者吴岩(笔名),是原32师通信营的老兵,曾有过23年的军旅生涯。其军旅生涯的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32师、在临沧度过。他参军入伍时未满15岁,提干时刚满20岁。因此在提干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保持有一项记录——全师最年轻的干部。
1977年恢复高考,吴岩以昆明军区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被军事院校录取。数学、物理两科考试,他都是一个小时交卷,还都是满分。 以他参军入伍时的小学毕业学历,怎么能考出这样的高分?读了《少年从军行》后,我终于明白了。
吴岩是我的发小哥哥之一,他父亲和我父亲是老战友。吴岩身具三种气质——军人、理工男、诗人。他能写出文笔生动的小说,毫不令人意外。
《少年从军行》里的环境背景、故事素材、人物原型等,大都来源于当年的老部队32师,读来颇感熟悉和亲切。
例如,书中的“云水市”明显是以临沧作为原型,“南云河”就是南汀河。书中描述的师部大院环境,与32师的师部营区完全一样。只是办公大楼提前了10年出现。
又例如,书中的许多人物都似曾相识,很容易猜出他们的原型人物。从师首长到机关干部,再到通信营的干部,人物原型都是老战友们曾熟悉熟知的。很自然,其中的大量人物原型是32师通信营的。通信营的老兵们应该更熟悉,更感到亲切。
我在书中惊喜地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荣幸作为原型人物之一出现。书中还看见了我父母和我弟弟的影子,读来倍感亲切。
我父亲,还有父亲的一些老首长、老战友们,也作为原型人物出现在书里,他们的一些陈年往事首次得以披露。那些已经覆满尘埃的故事,都曾是鲜活的历史,包括老干部们恋爱婚姻方面的故事。实话实说,许多故事我也是头一回听说。读后印象深刻,感慨不已。
作为纪实小说,此书真正做到了“纪实”。从当年的手表、香烟、罐头、饼干等商品的价格,到“米票”的黑市价格。从部队的伙食状况,到“捞油水”的“八字指导方针”,到“炊事班长给城里的姑娘送肉送油”,到“猪食锅里捞红薯吃”,再到偷鸡吃。事无巨细,书中均有记述。
顺带提一句,当年警卫连的“九斤黄”种鸡丢失,这一悬案也告破了。书中详细记述了当年的作案人员及作案过程。不过,书中却没见案犯们有丝毫内疚忏悔。我对此表示愤慨和谴责,还要向警卫连的老战友们检举揭发。
令我颇感意外,当年居然有人把女兵视为老虎(见书中的“27.女兵都是老虎”一节)。
当年在老挝,曾有一名女兵非正常死亡。她也是唯一死亡在老挝的女兵。这个死亡事件扑朔迷离,疑点很多。刘玉尊师长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及此事。此书首次披露了当年的密辛,揭示了她的真正死因。事实真相终于得以澄清,足以慰藉死者的在天之灵。
《少年从军行》一书纪实写实,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如实描述了当年的军旅生活,如实展现了当年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往昔岁月中,曾经有过的荒诞无稽、愚昧可笑的各类人和事,对于人性中的丑陋阴暗面,作者没有避讳,没有“贴标签”,秉笔直书,如实记述。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足以震撼荡涤读者的心灵。
作者吴岩的文笔流畅,文字洗练。书中不乏诙谐幽默的笔法,许多故事生动有趣,读来忍俊不禁。书中刻画塑造了当年的军旅人物群像,范围涵盖高级干部至普通士兵。他们性格迥异,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少年从军行》一书中,没有完美的“高大全”式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有自身的缺点毛病。例如,以我父亲为原型的书中人物。他刚当上排长就被撤职,然后被调到另一个单位。在那里又跟一个朝鲜兵打架,为此被关了三天禁闭,再被退回原单位。
我父亲年轻时也打过架?我闻所未闻,难以置信。
也惟其如此,这部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人间烟火气息,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真实感人。
老部队32师人才济济,卧虎藏龙。32师通信营就堪称典型。仅当年通信营的退伍兵,其中的佼佼者,后来有省人大副主任,有厅长,有省级大型国企的党委书记,还出了三位大学教授。真没想到,32师通信营还出了两位作家。一位是李晓南,已出版的小说是《雪线密林中》。一位是吴岩,已出版的小说是《少年从军行》。
为32师点赞,为32师通信营点赞。
编辑插图/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