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公益传媒)5月19日,古城西安的晨光里,"雷锋精神传遍天涯海角"火炬在慈善网约车司机大海的掌心跃动。当金属火炬柄的温度漫过掌心纹路时,他忽然觉得这簇火焰正沿着六十载光阴的脉络生长——从1963年雷锋日记本里钢笔划过的墨痕,到此刻出租车顶灯闪烁的"雷锋号"标识,两代人的温度在时空褶皱里完成了一次静默的握手。
这场由全国学雷锋两会指导、三亚市雷锋文化促进会发起的火炬传递,早已超越火焰的物理形态,成为流动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精神基因链。
一、圣火:在时间燧石上擦出的光
2025年3月5日,海南三亚天涯海角的礁石群间,中华圣火台迎来特殊的点火仪式。当高学敏将军颤抖着将火炬伸向火种灯,跃动的火苗瞬间照亮了他勋章上的五角星——那是经历过战火淬炼的目光与和平年代的精神火炬首次相遇。90年前北京亚运会的取火点,此刻正重燃跨越世纪的光:火焰里浮动着望花区街巷的雪粒,闪烁着雷锋补袜子时穿针引线的光影,沉淀着《雷锋日记》里"把有限生命投入无限为人民服务"的钢笔压痕。这不是普通的火焰,而是从60年志愿服务长河中提炼出的精神核素,是敬业心与奉献魂在新时代的核聚变。
二、传递:用轮辙编织的精神地图
从椰林婆娑的三亚到古柏森森的黄陵,火炬所经之处皆成精神磁场。在延安学雷锋文化展览馆,馆长高明亮捧起火炬的瞬间,窑洞窗棂的光斑与火焰交叠成金色的年轮——这边是"为人民服务"题词的石刻,那边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金属浮雕,两种跨越时空的精神火光在窑洞穹顶下完成了光谱的融合。当西安队的六辆网约车顶灯同时亮起"雷锋号",流动的志愿红穿过钟楼飞檐的阴影,掠过大雁塔的月光砖雕,在城市经纬线上织就流动的精神坐标。有乘客感慨:"看见这抹红,就像看见雷锋开着解放卡车从历史深处驶来。"
三、长明:在文明土壤里扎根的火
这场计划覆盖全国90%省区的三年传递,本质是场精神播种运动。在枣庄,火炬传递与"红色网格"治理结合,每个社区网格员的工作牌都嵌着微型火炬徽章;在杭州,雷锋纪念馆的AR火炬穿过断桥残雪,在年轻人手机屏上点亮"数字雷锋"的虚拟足迹;在西安,"雷锋车"后备箱常备急救箱、便民伞和旅游手绘地图,高考季时车顶会多出"爱心送考"的水晶摆件。
当三亚的海浪托起第一簇火苗时,没人想到这束光会在秦岭脚下长成服务的森林——78岁的王大爷坐着"雷锋车"去医院复诊,志愿者小周递来的热水杯上印着"愿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来自新疆的游客跟着"雷锋车"游览回民街,司机老张用方言讲解的背影,像极了雷锋当年为老大娘扛行李的剪影。
站在古城墙上远眺,火炬的红光与晚霞渐次交融。大海想起传递仪式上,92岁的老战士行军礼时,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与火炬光芒交相辉映——一个是用枪炮守护和平的勋章,一个是用服务延续初心的火焰,却在同一个时空里折射出相同的光谱。那个在日记本里写"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的年轻人,此刻正以网约车司机的微笑、社区网格员的脚步、数字火炬的流光等千万种形态,在新时代的每个晨昏线上升起。
愿这束跨越山海的光,能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粒火种。当千万颗火种连成银河,便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最璀璨的模样——不是高悬的火炬,而是漫山遍野的星火,是每个人都能拾起的、照亮他人的微光。(通讯员:张庆报道、彭宇 记者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