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故事”中的人生观念(随笔)
刘方
木桶的故事总是令人深思。一位木匠以同一段木料,精心打造出三只桶,只因盛装之物的差异,它们的命运便截然不同。粪桶承载污秽,遭人避之不及;水桶盛满清泉,为人日常所用;酒桶酿就琼浆,被人细细品味。这简单的故事,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生的真谛——观念,如同桶中所盛之物,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坚韧观念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困苦中坚守信念,以顽强的意志改写命运。就像明代的宋濂,幼时家境贫寒,却对知识充满渴望。他“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寒冬腊月,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他依然坚持抄书,不敢稍有懈怠。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勤奋求学的观念,让他最终成为一代文豪。他没有被贫穷的现实所束缚,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逆流而上,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前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反观那些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人,往往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迷失自我。《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商纣王沉迷酒池肉林,不理朝政,贪图一时的安逸享受,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唐玄宗后期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怠于政事,使得“安史之乱”爆发,曾经的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些历史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安逸的观念如同慢性毒药,会在不知不觉中腐蚀我们的意志,让我们丧失前进的动力,最终走向衰败。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并未一蹶不振,而是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他游历名山大川,查阅大量史料,历经多年艰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体现了一种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他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逆流而上,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观念,让他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这句诗蕴含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黄州,他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写下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词句;在惠州,他品尝荔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之语。他没有因仕途的不顺而怨天尤人,而是以豁达的观念面对生活的挫折,在困境中寻找乐趣,享受人生。这种乐观的观念,让他的人生充满了诗意与豪情,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活鱼逆流而上,死鱼随波逐流。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随波逐流,取决于我们的观念。就像那些在科研道路上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最终,她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以逆流而上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科学的海洋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人生的观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就像船帆,指引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不同的观念,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要摒弃消极、安逸的观念,树立积极向上、坚韧不拔、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念,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风雨,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介: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