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一脉孕奇山,云绕峰巅缥缈间。
红石峡中丹石隐,碧潭波底玉珠闲。
悬泉飞落三千丈,峻岭嵯峨万仞环。
索道横穿惊鸟起,叠洞盘转入云关。
猕猴谷里群猴戏,子房湖畔钓舟还。
茱萸峰上秋风劲,真武庙前香火绵。
四季风光皆入画,八方游客尽开颜。
自然胜境千秋在,醉墨难书此景全 。
这首《登云台山》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云台山的雄奇壮美与灵动神韵,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熔铸一炉,展现了诗人对这方山水的赞叹之情。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赏析:
1.结构布局,脉络清晰:
全诗以游览动线为纲,起笔点明云台山隶属太行山脉,以“云绕峰巅”奠定空灵基调。随后依序描绘红石峡、碧潭、悬泉、峻岭等核心景观,穿插索道、叠洞等游览体验,再至猕猴谷、子房湖、茱萸峰等特色景点,结尾升华主题,形成“总起—分述—总结”的完整结构,层次分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 。
2. 意象鲜明,绘景精妙:
诗中运用丰富意象构建立体画面。“红石峡中丹石隐,碧潭波底玉珠闲”以“丹石”“碧潭”形成色彩对比,凸显红石峡的地质奇观;“悬泉飞落三千丈”化用李白诗句,夸张展现瀑布磅礴气势;“峻岭嵯峨万仞环”则以数字渲染山势雄浑。“索道横穿惊鸟起,叠洞盘转入云关”动态描写,将现代游览设施与自然生态巧妙融合,增添画面动感。
3. 动静结合,意境深远:
诗人注重景物动静变化。“碧潭波底玉珠闲”写潭水静谧,“悬泉飞落三千丈”状瀑布飞泻,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猕猴谷里群猴戏”展现生命活力,“子房湖畔钓舟还”勾勒闲适意境,动静交织间,使云台山的生机与清幽跃然纸上,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意境空间。
4.虚实相生,情韵交融:
诗中既有对实景的细腻描摹,如“茱萸峰上秋风劲,真武庙前香火绵”,将季节特征与人文景观结合;又融入主观感受,“醉墨难书此景全”直抒胸臆,表达对云台山美景难以尽述的遗憾与陶醉,虚实结合,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富有余韵。
5.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全诗遵循七言律诗格律,平仄协调,韵脚统一,读来朗朗上口。“红石峡中丹石隐,碧潭波底玉珠闲”“悬泉飞落三千丈,峻岭嵯峨万仞环”等联,对仗工整,“红石峡”对“碧潭波”,“悬泉”对“峻岭”,词性、结构严谨,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
此诗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全景式展现了云台山的自然魅力与人文底蕴,既是一篇生动的游记,更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山水赞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云台山的独特风姿。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