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次改稿
李宗益
“叮铃、叮铃”,电话铃声响起,我一瞅是个陌生号码,铃声再起,我接起来。电话那头,一位女士自报家门:“我是周三读书会的王老师”,读书会人来人往这么多,说真的我实在想不起她是谁。听我迟疑,她解释说,家中有事,我隔三岔五参加,可能你印象不深。我是幼师的书记,与徐北文先生孙女一个学校,她打听你的名字,前一段时间你写过她的祖父《历下名士徐北文》,她与家人向你表示感谢。另外,这篇文章山师大的宋遂良教授等人都看过,给予肯定并提了一些建议。这样,我加你微信,把聊天截图推给你。”
很快,微信中出现了宋遂良教授给徐北文先生长子的留言:
“行健兄台鉴:今年适逢‘当代首席济南名士’徐北文先生(1924-2005)百岁冥诞。新媒体《济南头条》11月11日发表李宗益先生回忆文章《历下名士徐北文》,情感真挚,文笔质朴,披露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徐北文先生为省会文化建设、文旅事业无私奉献其独到的智慧与才华的许多感人往事,实为难得,不啻是一篇纪念徐北文先生百年诞辰的好文章!也是一份难得的‘三亲’文史资料佳篇。仅两天时间,阅读量已近2.3万人次。令人欣慰。因我没有作者的联系方式,请代向宗益先生致敬。”
隔几日,又转来他给徐行建先生的第二次短信:
“行健兄早!李宗益先生写北文先生的文章全面详实朴素,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细节,非常之好。谢谢他!这篇文章有很多错字漏字,我梳理了一下,发现有下面这一些,请你定准。”
徐北文先生为泉城乃至齐鲁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工作原因,我与他经常接触与交往,或请他为景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或请他撰联撰文,堪称亦师亦友。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徐先生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品质深深打动着我,他那严谨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和豁达的胸怀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趵突泉景区扩建后,领导要我用文言文拟一个景区扩建记,刻石立景。我不知如何去写,憋了许多日子,弄了个不伦不类的草稿,自己也不满意,只得请徐先生行文。先生寥寥百余字就把扩建情况展现的淋漓尽致,博雅之词,文采斐然,妙笔生花,透露出深沉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扩建记刻石又成为一个景点。徐先生谦和、真挚、低调的风格,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小济南长大,熟知这里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说起济南的人和事,他如同奔流的河水滔滔不绝,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他曾经给我说,小时经常跟父亲到一些文化名人家中,见过其本人和他们的家人。他经常提到的是老舍、李苦禅、关友声、季羡林叔父季嗣诚等人。对省城过去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都在他的脑子里,有时讲给我听,我觉得很新鲜。据我接触和了解徐先生的情况,先后写出《徐北文先生李清照研究重大发现》《天尺亭前忆徐公》《北文先生济南园林情结》分别发表在《山东文史》《济南文史》《济南时报》等报刊杂志。去年秋天,有个单位举办历下征文活动,我思忖,徐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济南名士,况且又是他百岁冥诞,便以《历下名士徐北文》为题,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发表在《济南头条》,没想到引起宋遂良先生及其他人的关注。
文学界的人都知道宋遂良先生,他是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著名文学评论家。我认识并熟悉他是从多年前参加的几次李清照学术研讨会或文化座谈会上,还有他的文学和足球评论。近几年我也听过他的文学讲座。先生年逾九秩,耳不聋眼不花,精神饱满,思路敏捷,依然不失以往风采,他讲课课堂座无虚席。前几天我偶遇从山师毕业已达四十余年,在泰安工作居住的吕大明先生,虽然初次相识,但提到宋教授都深有感受:善良、正直、有文采,治学严谨。
从宋教授给徐行健先生的两次短信中,我看到了宋教授对我的鼓励,同时,也为自己的马虎和失误感到惭愧与自责。算来,我也是与文字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为我改稿的人很多,有领导、战友,也有记者、编辑,还有同事、学友。宋教授为这篇文章勘误错字、多字、漏字、错句达17处。后来,市文化部门原负责人、文化学者邹卫平先生又发现了几处明显疏漏,我根据他们的建议,认真校正,重新整理了文章发到媒体,不久报纸全文刊登《历下名士徐北文》。
宋遂良,一位名家教授,在鲐背之年,为我的文章逐字逐句勘误审读修改,我将终身难忘。
李宗益文学简介

李宗益,字静轩,济南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员、麒麟读书会与作家联盟副会长、普利诗书画艺联谊会副会长,偶有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选刊、济南日报、山东工人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与网络谋体,多件作品获得各级奖项。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