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棕香时
文/燕晓锋
浅夏的时光,空气中已带着一丝燥热的慵懒。当麦田开始泛黄,布谷鸟开始鸣叫,空气中开始弥漫起淡淡的粽香时,预示着一年的端午节要到了。
在更多人的印象中,端午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小时候在塬上老家,虽然没有经常吃米饭的习惯,粽子也不是常备的吃食,但每年端午节的早饭却有着特别的糖包子和粽子。三角形的红糖包子、溢着粽叶之香的糯米蘸着蜂蜜的味道,是当年端午节小孩子无法抗拒的诱惑,那弥久飘香的味道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有着独特的色彩。宅子旁边的土台上有母亲栽植的一片艾草,据说青香的艾叶是能辟邪祈福。母亲在世时每年的端午节,她都会将艾叶插在门框两边,那翠绿的颜色和浓浓的植物香,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母亲还用艾叶和一些诸如车前草、蒲公英、白蒿之类的其它植物的叶子掺和一起熬水给我们洗脚。虽然那时不懂艾叶、雄黄这些中草药能辟邪,但却觉得心理很踏实,心想着额头擦了雄黄酒、脚踩艾叶草,这一辈子也许就会安然无恙。
当然,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端午节前几天,母亲会带着我去一队沟畔的芋子壕采回一些芦苇叶子用开水浸煮。同时,再将小米、糯米以及红枣用凉水浸泡一个晚上,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到第二天开始包粽子了。
包粽子、煮粽子是令孩子们垂涎三尺并心急如焚的事情。中午放学回家,院子里弥漫着一股清香的棕香味,那满满的一簸篮煮好的粽子是那么的沁人心鼻。
后来,我长大了,也参加了工作,也许是吃食的多样性,亦或许是母亲的身体慢慢不好之缘故,我再也没有能吃到过当年粽子的味道了。
岁月流转,端午节的习俗传承至今。它就像一首古老的歌,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韵律,但不变的,是那浓浓的亲情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无论是挂艾叶、包粽子,还是吃糖包子,每一个习俗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端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觉得端午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它让我想起屈原的爱国精神,还有那首用血和泪写成的《离骚》。端午节的味道,是犹如多少像屈原一样对国家的忠心耿耿,亦是游子回家团聚的喜悦与温馨。
如今每到端午节,商场和街头巷尾都是精装包裹售卖的粽子,可我最怀念的还是当年的粽香。那份甜蜜的味道,犹如时光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灯,照亮着我的记忆,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那份深深的情怀……
作者简介
燕晓锋,男,陕西省旬邑县人。中共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旬邑县委某机关。有百余万字见诸于《陕西日报》《咸阳日报》《三秦文学》《检察文学》等纸媒,以及《都市头条》等网络媒体。出版有个人著作《路上的风景》。陕西日报连续三年“优秀通讯员”、咸阳市“十佳新闻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