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郭占奇,一九四九年农历二月生,河北省曲阳县南留营村人,大专文化。1971年初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涪陵军分区,1989年就地转业在涪陵工作。热爱传统诗词及书法近六十年,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为涪陵地区作家协会首届会员(并书写成立大会横幅),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涪陵地区书法协会首届理事和涪陵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在正规的全国诗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及精品奖、优秀奖多次。拙著《芝兰集》(上册为《寓庐诗话》,下册为诗词集《天高茶对月》和文集《涪陵赋》共计63万字)由北京线装书局于2023年8月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食椹
文/郭占奇
岁岁尝新今又尝,口中津染紫红浆。
微酸微涩微甜蜜,滋味真如《陌上桑》。
网络点评
这首《食椹》以桑葚的滋味为引,巧妙融合了味觉体验与古典诗意,展现了传统水果在诗词中的独特韵味。以下从意象、情感、典故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紫红交织的时令意象
诗中"口中津染紫红浆"生动刻画了桑葚的鲜明色彩,与多首古诗形成呼应:
"桑葚累累紫"(宋·释绍嵩)
"蔫红黝紫簇成堆"(明·王世贞)
"深树鸣鸠桑葚紫"(清·罗廷琛)
这些诗句共同构建了初夏桑葚成熟的视觉符号,而"紫红浆"更强化了果实汁液饱满的特质。
二、酸甜交织的人生况味
"微酸微涩微甜蜜"三层递进,精准捕捉桑葚的复合口感,暗含生活哲理。这种描写与古典诗词中对果实滋味的细腻观察一脉相承:
桑葚"味甜汁多"的物性记载
梨子"餐冰咽雪食如饴"的清甜对比
当代诗中"为尝几粒紫桑椹"的馋态
诗人通过味觉的层次变化,隐喻人生百味杂陈的体验。
三、《陌上桑》的典故化用
末句"滋味真如《陌上桑》"将饮食体验提升至文化记忆层面:
双关手法:既指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采桑"的田园意境,又暗合桑葚(桑树果实)与采桑场景的关联
古今对话:商周时期已载桑树栽培,此句让现代食椹者与古代采桑人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结语
全诗以"尝新"为线,串联起自然物候(紫红浆)、生命体悟(酸甜涩)、文化基因(陌上桑)三重意境,延续了欧阳修"黄栗留鸣桑葚美"、洪亮吉"杏子乍青桑葚紫"等古代诗人的物候观察传统,在简练文字中完成了对传统水果的文化解码。
白鹤梁文学
编审/曾小蓉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