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治国理政如烹小鲜,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某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这一科学论断振聋发聩,直指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关键症结。
一、政绩观扭曲:发展道路上的暗礁险滩
部分领导干部将政绩异化为短期可见的形象工程,将公共财政异化为个人政绩的"谋利渠道"。某地耗资数亿元打造的水幕景观工程沦为摆设,年维护费高达千万;某市违规举债兴建的开发区空置率达八成,大量财政资金深陷泥潭。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作祟: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重当期轻长远。
决策失误的危害绝非简单的数字损失。某化工项目盲目上马导致的环境污染事件,不仅吞噬了巨额投资,更使当地生态系统遭受重创,生态修复成本数倍于初始投资。这种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换取短期利益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背离,是对人民期待的辜负。
二、政绩冲动症:发展动能的慢性毒药
"政绩冲动症"如同毒瘤侵蚀着决策的科学性。一些地方为求政绩,不惜突破生态红线引进高污染项目,为保增长随意放宽安全监管,为树形象盲目扩张城市建设。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资源利用粗放、发展后劲不足。
典型案例教训深刻。某地"鬼城"折射出脱离实际的造城运动,空置楼房与荒芜园区形成刺眼对比;某高铁站日均客流不足千人,却配建豪华设施,资源使用效率低下。这类决策失误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透支政府公信力,迟滞改革发展进程。
三、实干担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破除决策失误困局,根本在于树牢正确政绩观。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决策视野。某市压缩行政开支建设社区养老中心,既节约了财政资金,又切实解决民生痛点,赢得群众点赞。
健全决策机制是关键。需完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决策前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建立贯穿决策、执行、监管的全链条监督体系。浙江推行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将决策权交到群众手中,实现政府决策与民意同频共振。
四、使命召唤: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当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谋篇布局时算好政治账、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雄安新区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深圳特区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新动能,展现发展新气象。这些实践证明,科学决策方能行稳致远。
历史的笔触正在书写新时代答卷。唯有秉持敬畏之心,力戒浮躁之气,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将每一项决策经得起历史检验,方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编辑:都市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