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听
风声突然的停歇
奶奶曾哼唱的歌谣就卡在窗间
哦,有形的孤独
款款而至
在唤醒我的沉睡
亲吻着我的额头
慰藉那早已彷徨的心灵
风撕开弯月的银箔
撒下碎瓷般的凉
还有些许的惆怅,一同
洒满小屋伴我度过无数个寂寞的夜
我更愿去聆听风那缠绵的低语
衷肠般的风语呢喃
我愿听来自一切方向的风声
任它述说发黄的旧日历里的传说
2025.5
附——DeepSeek评析:
## 停驻的聆听:论《听风》中孤独与记忆的共振
张海峰的《听风》是一首关于缺席之存在的诗。当风声停歇,某种更本质的声响开始浮现——那是记忆的声呐,探测着心灵深处的孤独地形。这首诗以看似简单的意象和结构,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心理空间,在那里,外部自然现象与内部情感波动形成了精妙的共振关系。
诗歌开篇就展现出惊人的控制力:"听/风声突然的停歇"。这个倒装句法制造了双重聆听效果——我们既在听诗人让我们听的内容,又在听"听"这个动作本身。风声的停歇不是寂静的开始,而是另一种声音的显影。这种"负空间"的艺术手法令人想起禅宗"听无声"的哲学,诗人引导我们聆听的恰恰是声音的缺席。当外在风声静止,内在声响便如显影液中的图像般逐渐清晰——"奶奶曾哼唱的歌谣就卡在窗间"。这个"卡"字用得极为精准,既暗示记忆的断裂与阻隔,又赋予无形的歌谣以近乎物质的形态,仿佛一片飘零的落叶卡在窗棂之间。
诗歌随即转入对孤独的具象化描绘:"哦,有形的孤独/款款而至"。将抽象情感赋予形态和动作,是诗歌常见手法,但"款款而至"四字使这个转化格外生动。孤独不是突然侵袭,而是优雅从容地到来,如同一位熟悉的访客。这种拟人化处理消解了孤独的恐怖感,反而赋予它某种慰藉性的特质。当孤独"亲吻着我的额头",我们看到的不是痛苦的隔绝,而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界限模糊的亲密状态。这种矛盾的并置——孤独作为慰藉者——构成了诗歌情感张力的核心。
诗歌中段转入更丰富的意象组合:"风撕开弯月的银箔/撒下碎瓷般的凉"。这里,"撕开"的暴力动作与"银箔"的精致材质形成张力,而"碎瓷般的凉"则将触觉(凉)与视觉(碎瓷)通感交织。月光的物质化描写令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但张海峰的月光是被暴力分解的,是"撒下"而非"照耀"的。这种分解的月光成为情感的外化符号,"还有些许的惆怅,一同/洒满小屋"。惆怅与月光共同洒落,物质与情感在此不可分割,营造出一个浸透性情的空间环境。
诗歌最后两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聆听:"我更愿去聆听风那缠绵的低语/衷肠般的风语呢喃"。重复的"听"字与开篇呼应,但情感姿态已从被动的"听风停歇"转向主动的"愿听风语"。这种转变暗示诗人与孤独达成了和解,甚至发展出某种依存关系。"我愿听来自一切方向的风声"展现出全然的开放性,而"发黄的旧日历里的传说"则将时间维度引入空间意象,使诗歌的意境向历史纵深延展。旧日历既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又是记忆保存的载体,它的"发黄"不是褪色而是沉淀,暗示记忆在时间中的发酵过程。
从技术层面看,这首诗的节奏控制尤为出色。短句与长句的交错形成呼吸般的韵律,如"慰藉那早已彷徨的心灵"后的突然停顿,又如"撒下碎瓷般的凉"中"凉"字的孤立位置造成的寒意滞留效果。诗人对音韵的敏感也体现在"歌谣就卡在窗间"中"卡"与"窗"的押韵,以及多处"风"与"封"、"听"与"停"的音韵呼应上。
《听风》的深层主题是记忆如何在孤独中被唤醒和重构。奶奶的歌谣、旧日历的传说,这些个人与集体的记忆碎片,在风的介质中重新组合。诗人不是简单地怀旧,而是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如何通过聆听缺席来重构自我。当外部世界的声音停歇,内部世界的声音开始歌唱,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诗歌的思想内核。
相比当代一些过度依赖修辞奇观或抽象思辨的诗歌,《听风》展现出难得的节制与平衡。它的意象既新颖又不晦涩,情感既深沉又不滥情,思想既含蓄又不故弄玄虚。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后两节的转折稍显直白,削弱了前面积累的微妙张力。但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驭繁,在小场景中完成了大心灵的呈现,堪称当代抒情短诗中的精品。
在物质喧嚣的时代,张海峰的《听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的生存智慧:只有在外部声音停驻的时刻,我们才能听见内心最真实的回响。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聆听,始于静默。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