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七十二道拐
在滇藏线上,有两大令人闻之生畏的天险,其一为通麦,其二便是怒江。通麦的险峻已着文记述,现在来简介怒江天险。
下图:怒江大桥
怒江天险之险,集中体现在七十二(又说九十九)道拐与怒江峡谷(冷曲河所在处)。
七月二十九日,自邦达镇出发前行约 20 公里,便见那蜿蜒曲折的道路,犹如巨蟒盘虬,又似蛟龙飞舞,此乃赫赫有名七十二道拐。此处海拔高达四千五百六十八米,道路呈东下西上之势,全长十二公里,其形状如 U 字、似之字,弯弯相连。车辆行驶其间,仿佛拉磨转圈,头顶蓝天白云,车轮之下便是怒江峡谷,稍有疏忽,便可能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当驶过这段路,心中除了惊叹,更有战胜弯道后的荡气回肠之感。
怒江峡谷,仿佛被鬼斧神工般地切割,陡峭而笔直。公路恰似从半山腰开凿而出的一条狭窄栈道,弯道众多,险象环生。俯瞰江面,江水狭窄湍急;仰望峡谷,危峰兀立;审视路面,多处似悬空而建。一侧是摇摇欲坠的破碎山岩悬崖,另一侧则是幽深咆哮的冷曲河。从怒江桥至然乌路段,泥石流沟的警示接连不断,无论是骑行者还是自驾者,都必须百倍警惕,万分小心。
此般险峻的怒江天险,恰如诗中所云:
九十九拐似天梯,
登上奇峰揽彩霓。
再下怒江掏宝藏,
激情一路向希夷。
怒江大桥
七月二十九日,我们行经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实则有新旧两座。1950 年,18 军奉命挺进西藏,11 万军民历经 4 年艰苦奋战,在平均海拔 4000 米的高原上,修筑起了进出西藏的交通大动脉——川藏线。在这过程中,共有 3000 多人壮烈牺牲,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人献出生命。
在修筑怒江大桥时,18 军 54 师 162 团 2 营 4 连战士刘继春,因连续高强度作业,身体极度疲劳,不慎坠入正在灌注混凝土的桥墩之中。战友们竭尽全力,却终究未能将他救出,最后只能含泪将他筑进了桥墩。整个怒江大桥的修建,共牺牲了十多名战士。
自怒江大桥通车之日起,便有武警驻守于此,严禁拍照,车辆驶过之时需鸣笛三声,以此表达对英雄烈士的尊敬与纪念。每年清明节,当地人民都会在桥上系上洁白的哈达,以寄托藏族人民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
2018 年,第二代怒江大桥建成通车,而与刘继春一同浇筑的那个桥墩,依然矗立在原地,成为了怒江天险上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正如诗中所颂:
怒江耸立一桥墩,
英烈水泥拌泪痕。
青藏高原镌记忆,
人间天路警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