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一苇斋牧夫
朗诵:宋淑燕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八雅也。
采桑子
1.听琴
春红秋绿西江月,
指上丝弦。
指上丝弦,
流水小桥过画船。
纶巾雅士琴牙弄,
燕绕廊栏,
廊外花闲,
都在心中云水间。
采桑子
2.对弈
手谈约鹤枰前会,
闲雨敲窗。
闲雨敲窗,
落子听琴古道场。
吴图河洛出斜谷
汉界兵强,
八卦阴阳,
欲借东风问孔郎。
采桑子
3.书香
西楼月满三更静,
开卷书香。
开卷书香,
谁解痴书为哪桩?
黄金屋里舒胸意,
月伴幽窗。
月伴幽窗,
天下纵横任子姜(注)。
注:孔老诸子。姜子牙。
采桑子
4.观画
胸中块垒何人诉?
泼墨山川,
笔绘江天,
烟雨苍茫大散关。
冰河铁马销烟去,
泼彩田园,
静制花仙,
把酒东篱写醉兰。
采桑子
5.诗韵
诗经乐府多闺怨,
叹也出心,
怨也出心,
一阙青词惹泪痕。
花间月下一壶酒,
婉约出尘,
豪放出云,
平仄风流醉鬼魂。
采桑子
6.独酌
一杯小酒一盘菜,
墙上鸡蹿,
树下羊欢,
青蒜出苗韭菜鲜。
一园春色熏风舞,
醉也神仙,
醒也神仙,
豫剧耳边伴鼓弦。
采桑子
7.探花
河开春到花知晓,
两岸红桃,
坡满棠娇,
染绿垂丝柳上梢。
闻香水岸追飞燕,
过了廊桥,
酒旆飘摇,
樱美羞煞大小乔
采桑子
8.品茶
洗尘净手薰香绕,
茶性禅心,
禅性茶心,
两腋生风得玉津。
洛琛出浴浮尘去,
茶道壶心,
禅道壶心,
煮雪抚琴自在身。
水深不语点评:
我拜读过当代诸多诗友所题的“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其中不乏精妙之作,但要论构思奇巧,诗韵精妙,牧夫老师所题的《采桑子.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可谓堪称一绝!牧夫老师的“采桑子.听琴”,一个“听”字便将“人琴合一”,不再是如他人一般注重描述关于“琴”的前世今生,而是听琴弹琴的人从“指上丝弦”中生发而出的一种江南春景和情怀:流水、小桥、画船、绕梁的燕、庭外的花……动静两相宜,画面感十足,一句“都在心中云水间”呼应了“纶巾雅士琴牙弄”,让人深切的体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好情怀!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对弈”,整篇“由静至动”,令人眼前一亮!所谓棋友,当志趣相投的时候,即使是“闲雨敲窗”,也绝对会“手谈约鹤枰前会”,前来赴约,以棋会友!牧夫老师以通俗的风格,将两个小景(下棋的场景和棋盘里的战场”写得“温馨又可亲”,“杀气腾腾,豪迈冲云霄”!棋如人生,这首“采桑子”也是诗人牧夫自己内心的一种反映!诗人本身整日与诗书为伴,与世无争,偶与棋友约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人神往,“欲借东风问孔郎”是这首词最精粹之笔,令人振奋,也是诗人内心从未丢失过的“男儿气魄与豪气”!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书香”,行文优美,语言精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黄金屋里舒胸意”让读者再次加深了何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解和感悟,诗人牧夫老师既对词之起结、过片、层次、转折等组织结构条分缕析,又将词中“描绘读书环境的自然景色之细切,同时也表达身为“读书人”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心!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观画”,一首诗能让人感觉眼前就是一幅饱含诗意的画面,那么这首诗就成功了!很显然牧夫老师的这首“采桑子”就达到了这种效果!“观画的人”能知“画画的人”:胸中块垒何人诉?可谓知己!然,画画的人可以将胸中块垒以“泼墨”画尽江天烟雨,一句“冰河铁马销烟去”暗喻“当下某些事情的风云突变”也或是暗喻“画画的人”所处的环境,终将“尘埃落定”,一切向好时,便可“泼彩”画尽田园花仙与醉兰!此诗语言文字清新自然,有“观画者”对“画者”的情感理解,也有对“画者”未来美好的期望与祝福,令人心头一暖!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诗韵”,可见其堪透过《诗经》的内涵和其意,因此方能循诗会意,与美成言!水深不语一直坚信,美好的事物总是经久不衰的,文字诗词的韵味被时间细细地研磨加深,每一笔每一个字都被打磨得如玉,品读牧夫老师的“采桑子.诗韵”,我被熏陶着,也再次感受到《诗经》里的华美和忧伤,就像一壶清茶,隽永流芳,也像一坛美酒,醇厚留香,像一片星空,神秘而令人震撼,亦像晨光熹微,温暖且充满希望! 品读牧夫老师的“采桑子.诗韵”,古人的美好在老师的诗里重现,且熠熠生辉,前人的大智也被老师的一句“平仄风流醉鬼魂”而使整篇诗词充满流光溢彩…… 牧夫老师的这首“采桑子.独酌”,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细节生发出诗意,挖掘出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和性情,语言幽默风趣,诙谐调侃,别有用心,值得借鉴!结句尤佳,空灵含蓄,颇有韵致,撩人心处必是人心最精微处,但最精微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反而显得最模糊,真正令人无可奈何也,小诗至此,可谓技进乎道矣!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探花”,好一幅大美春景,画面生机盎然,又不失人间烟火气,桃红柳绿影重叠,如真如幻,仿若人间仙境,“闻香水岸追飞燕”,一个“追”字即把整个春天生动起来,“樱美羞煞大小乔”,一语道破樱花之美,使整首诗圆成意境!细品此诗,大有闹中取静,尽享当下之美意! 牧夫老师的“采桑子.品茶”以“品茶”为题,其关键完全在于一个“品”字,那么诗人是怎样“品”的呢?又品出了什么味道呢?诗人在“两腋生风得玉津”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悟得“茶性禅心”、“禅道茶心”,诗人由虚入实,茶即生活,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洐生,这种曲径通幽的语言艺术更胜于直接抒情,明写茶,实写人生,堪称构思巧妙!随喜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