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深处的情与盼
文/路等学(兰州)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里,人们步履匆匆,在写字楼与地铁站之间穿梭,将生活过成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霓虹灯下,城市的天际线坍缩成电子代码,仿佛农耕文明已成为遥远的注脚。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陇东高原的千沟万壑,会发现黄土地不仅承载着农作物的生长,更藏着农人跨越千年的深情与期盼,那是镌刻在大地褶皱里,对自然、生命最炽热的告白。
黄土高原本就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当镰刀划开晨雾,青铜色的脊背刺破时空,二十四节气的纹路便悄然刻进农人的掌纹。锄尖叩击板结的土块,金石之声惊醒沉睡的甲骨文,庆阳的沟壑里涌动着《豳风》的韵律。那些《七月》里吟唱的农事,跨越三千年时光,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旱塬上生长。老农弯腰的弧度与仰韶彩陶上的播种者完美重合,他们共同丈量着五千年未曾断绝的地气,用世代相承的方式,续写着土地的编年史。
今年的庆阳,遭遇了无情的大旱。自入春以来,降水显著偏少,气温起伏大,大风沙尘天气偏多。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监测来看,4月初气象干旱开始发展,受旱面积逐渐扩大,4月下旬大部轻旱,局部出现中旱,干旱开始影响春耕春播,至5月上旬局部发展至重旱。5月7 - 8日,市县气象部门组织开展的土壤墒情普查显示,各地麦田0 - 50cm土壤相对湿度大部低于50%,处于干旱状态,中北部呈重旱状态,秋田墒情稍好于麦田,对大秋作物春播出苗和夏粮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农民老张守着十多亩地,每天起早贪黑抽水灌溉,望着干裂的土地叹息:“种了大半辈子地,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年景。”村里的老人们蹲在地头抽烟,烟圈里浮动着先农坛的香火,他们用秦腔与土地对话,把地膜掀开的脆响编成祈雨的民谣 。
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17日下午。镇原县气象台在当日22时19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示着甘霖即将普降。这场雨虽伴有阵性大风、短时强降水与冰雹的威胁,却依然让干涸的黄土地重获生机。截至今日,这场降雨已过去两天,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带来些许希望:表层土壤相对湿度有所提升,南部部分区域墒情好转至轻度干旱,但中北部因前期缺水严重,仍处于中度干旱状态。
生命的韧性,总在裂缝处悄然萌发。雨后的晨光中,返青的麦苗正在重组象形文字——那些倔强向上的叶脉,是“生”字最原始的笔画。拖拉机碾过的地方,《齐民要术》的残页与转基因种子同时发芽,候鸟掠过光伏板组成的阡陌,在古人观测日晷的方位投下量子态的阴影。 老张又一次走进田间,抚摸着湿润的泥土,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只要地还活着,咱就有盼头。”
黄土地上的耕耘,是人类与自然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城市在元宇宙中开垦虚拟农场,这里的农民仍在用体温焐热土地芯片,将碳基的呼吸写入氮磷钾的算法。暮色四合时,土地开始反刍时光,陶罐里的粟种梦见自己成为青铜鼎上的图腾,而无人机的航拍图上,梯田正以等高线的韵律吟唱《击壤歌》。这是场持续万年的期盼——当城市的霓虹渐次亮起,黄土高坡的褶皱里,永远有农人的守望与大地的心跳共鸣。每一道田垄都是思念的纹路,每一滴汗水都是希望的注脚,人类与黄土地的羁绊,早已化作岁月里最动人的诗篇,在深情与期盼中永恒流传。
路等学,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食用菌优良菌种示范生产和应用推广工作。
长期以来,在科研及推广工作中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踏实勤勉的工作精神,求真创新。坚持面向我省特色食药用菌特色资源,进行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基础及应用研究;面向我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行区域经济研究◇选择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科研开发项目,筛选新品种,创新新技术。通过食用菌菌种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服务菇农。推动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