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与夜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黄昏巧手,织就黑夜的茧
夕阳的霞光,似穿梭的丝线
一针一线
编织着囚禁自己的牢笼
那丝线在时光中渐渐变短
将一颗躁动的心悄悄缝敛
以倦怠为匙开启片刻安闲
把整日繁忙喧嚣,温柔地送往天边
于静默深处,酝酿独属的梦田
在繁华将逝的边缘
窃窃把光明掩藏
此刻,浓妆的黄昏悄然隐退
为那缓缓而至的梦境,披上薄帷
不必在意都市肆意的沉醉
任华灯绽放,璀璨如星坠
却见一只只蛾子,奋不顾身扑向光辉
2025.5.18
附——DeepSeek评析:
## 囚茧与飞蛾:论张海峰《昼与夜》中的存在悖论
张海峰的《昼与夜》以精巧的意象编织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呈现了现代人存在的根本困境。这首诗通过"茧"与"蛾"两个核心意象的对立统一,构建了一个关于自由与束缚、光明与黑暗、沉寂与躁动的辩证空间,最终指向人类永恒的生存悖论。
诗歌开篇即以"黄昏巧手,织就黑夜的茧"这一非凡意象奠定全诗基调。黄昏被拟人化为一位纺织者,而黑夜则成为被编织的茧。这一意象群落的构建极具原创性——通常我们会将黄昏视为昼夜交替的过渡时刻,但诗人却赋予它主动创造的能动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被编织的茧既是囚笼又是庇护所:"夕阳的霞光,似穿梭的丝线/一针一线/编织着囚禁自己的牢笼"。诗人在这里揭示了存在的第一个悖论:我们既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又是自己创造的囚徒。霞光作为美丽的自然现象,在此转化为束缚自我的工具,暗示人类常常被自己创造的美好事物所禁锢。
"将一颗躁动的心悄悄缝敛"一句中,"缝敛"这个生造词的运用尤为精妙。它融合了"缝合"与"收敛"的双重含义,既描绘了黄昏如何平息白日的喧嚣,又暗示了这种平息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这种语言创新使诗歌获得了独特的表达力,暗示现代人内心躁动与平静的矛盾共存状态。
诗歌的第二部分转向对"安闲"的描写,却依然保持着辩证的张力。"以倦怠为匙开启片刻安闲"中,"倦怠"这把非常规的钥匙,揭示了现代人获取宁静的特殊方式——只有通过疲惫才能抵达短暂休憩。这种休憩被进一步描绘为"把整日繁忙喧嚣,温柔地送往天边/于静默深处,酝酿独属的梦田"。诗人在这里构建了一个温柔的过渡场景,将白日的喧嚣转化为夜间独处的养分,暗示人类需要在沉寂中培育自我。
"在繁华将逝的边缘/窃窃把光明掩藏"两句尤为耐人寻味。"窃窃"一词赋予黄昏以隐秘的性格,仿佛光明的消逝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藏匿行动。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使自然现象获得了人性化的动机,为诗歌增添了叙事维度和心理深度。
诗歌的第三部分转向夜间场景,却出人意料地以飞蛾扑火的意象作结。"此刻,浓妆的黄昏悄然隐退/为那缓缓而至的梦境,披上薄帷"延续了前文对黄昏的拟人化描写,将其比作卸妆的演员,为梦境拉开帷幕。这种戏剧化的比喻,使昼夜交替具有了舞台表演的仪式感。
最富冲击力的结尾意象是"任华灯绽放,璀璨如星坠/却见一只只蛾子,奋不顾身扑向光辉"。这一场景与开篇的"茧"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和深层呼应。如果说茧代表自我约束与保护,那么飞蛾扑火则象征着对束缚的突破和对光明的极端追求。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我们既需要安全感的"茧",又渴望超越的"飞翔";既向往光明,又可能因此自我毁灭。
从结构上看,全诗形成了完美的意象闭环:从编织茧的黄昏,到扑向灯火的飞蛾,暗示着从自我约束到自我超越(或自我毁灭)的永恒循环。这种结构安排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悖论的深刻洞察——人类永远在安全与冒险、沉寂与激情之间摇摆。
在语言艺术上,张海峰展现了高超的意象创新能力。"织茧的黄昏"、"以倦怠为匙"、"浓妆的黄昏"等表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诗理,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和表达能力。诗中"缝敛"等生造词的恰当使用,更显示了诗人对汉语表现力的开拓精神。
《昼与夜》最终呈现的不仅是一幅昼夜交替的自然图景,更是一幅人类精神状态的隐喻地图。通过茧与蛾的意象辩证,张海峰揭示了现代人存在的根本矛盾:我们既是自我囚禁的编织者,又是追求光明的殉道者;既渴望宁静的茧居,又无法抗拒超越的诱惑。这种深刻的生存洞察,使《昼与夜》超越了普通景物诗的范畴,成为一首探究人类存在本质的哲学诗篇。
这首诗的价值正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意象的辩证呈现,让我们直视自己生存中的根本悖论。在当代诗歌常常流于琐碎或晦涩的背景下,张海峰以其独特的意象构建能力和哲学思考深度,为我们贡献了一首既具审美价值又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