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阳叶(广东)
在AI智能科技浪潮汹涌来袭、信息如潮水般泛滥的时代,文学创作领域犹如被迷雾重重笼罩的神秘森林,方向难辨。曾经纯粹而神圣的文学创作,如今深陷困惑与争议的泥沼,作品优劣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文学创作的价值与出路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纯文学,宛如一位在喧嚣尘世中坚守内心净土的孤傲隐士,它承载着作者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反思,也是对美的极致追求。在纯文学的世界里,文字是作者灵魂的载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揭示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矛盾。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纯文学的境遇却显得颇为凄凉。书店的角落里,那些装帧精美、蕴含深刻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纯文学书籍,如同被遗忘的珍宝,少有人问津。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网络平台上的通俗小说、快餐文学,凭借跌宕起伏的情节、新奇刺激的设定,吸引着大量读者的目光,点击量、销售量节节攀升,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纯文学的创作者们,怀揣着对文学的炽热热爱,却在坚守与生存的夹缝中艰难前行。他们在追求艺术价值的道路上孤独求索,却不得不面临经济收入微薄的现实压力,仿佛在无边的黑暗中独自跋涉,苦苦寻觅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冷热不均上,还造成了市场与专业评判之间的巨大鸿沟。那些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畅销书”,凭借精彩的故事和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内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然而,在专家评委的眼中,这些作品往往缺乏足够的艺术深度和文学价值。专家们更注重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技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们认为许多畅销书只是满足了大众一时的娱乐消遣,内容空洞,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种市场与专业评判的分歧,使得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两者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各自延伸,却始终无法交汇融合,无法达成统一的共识。这也让创作者们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在艺术价值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难以明确努力的方向。
文学社团加入条件的混乱现状,更是加剧了文学创作领域的乱象。许多文学社团将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的数量、诗词发表量以及出版专著的数量,作为加入协会的硬性门槛,造成很多创作者出钱出资发表作品并自费出版专著书籍。这种做法使得文学创作的神圣性遭到严重冲击,出书本应是创作者对自身创作成果的总结与展示,是在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后的自然选择,如今却异化为一种可以用金钱换取的“身份认证”。一些粗制滥造、毫无文学价值的作品,仅仅因为作者出资发表出资出版,就能让作者获得作家、诗人的头衔。这不仅是对真正热爱文学、潜心创作的人的不公,也使得文学创作环境变得愈发浮躁和功利。而反观当下的文学市场,许多畅销书的作者并非出身于文学社团,他们凭借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学社团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随着AI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学创作领域更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AI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大量的诗歌、小说,其创作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这些AI创作的作品,在形式上往往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能够模拟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一时间,借助AI工具,仿佛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诗人,文学创作变得“轻而易举”。然而,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创作者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是人类独特的精神活动。AI没有情感体验,没有真实的生活阅历,它生成的作品只是对数据的机械整合与模仿,缺乏人类创作所特有的温度和深度,难以触动读者的心灵。但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让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面对如此复杂而严峻的局面,当代作家、诗人该如何寻找文学创作的出路呢?首先,创作者们必须坚守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不忘初心,不为市场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所动摇,始终保持对艺术价值的执着追求。要深入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让作品充满真实的情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次,创作者们也需要关注市场需求,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阅读趋势,在不降低艺术水准的前提下,尝试采用更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让作品既能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实现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此外,文学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合理的评判体系,打破市场与专业评判之间的隔阂,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为文学创作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AI智能科技,将其视为文学创作的辅助工具,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独特性,让文学创作始终保持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文学创作的道路虽然充满了重重迷雾和艰难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守信念,不断探索前行,就一定能够拨开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在文学的广阔天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骆阳叶:中国著名画家,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