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这一成语,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意思是说:救治将死的,照顾受伤的。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它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有一天,张仲景外出为人看病,遇到了一位妇女,只见那妇女披头散发,又哭又闹,疑神疑鬼。家属误以为她是鬼怪缠身,妖魔附体,便花钱请来了巫师为其驱邪消灾。张仲景通过观察妇女的气色和病态,又向家属询问了有关情况,然后对家属说:“她只是热血入室,是受了刺激所导致的,我能治好她的病。”于是,张仲景为那位妇女开了药,又为其扎了几针,过了几天,妇女的病真的慢慢好了起来,并最终完全康复。从那以后,四邻八乡的人们有了病,都去找张仲景医治,再也不相信鬼神之说了。
1931年,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医学校,史称“红医摇篮”,在民族危难中开启了以医济世的历史征途。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中成为救死扶伤的中流砥柱。1941年,毛主席在延安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九轶风雨沧桑历,中国医务工作者对毛主席的殷殷嘱托,践诺初心始终不变。
曾几何时,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或70年代初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时全国所有的医疗单位,以及乡镇卫生院的大门前,或是大厅里,都矗立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救死扶伤”这四个金色大字,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把这一题词,作为治病救人的根本宗旨。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1978年12月18日以后,毛主席“救死扶伤”的题词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等口号。甚至还有一位将价值几十亿的公立三甲医院,仅几千万元的价格卖掉的“改革先锋”仇和。美其名曰:“私进公退”,大力发展私立医院,坚决限制公立医院的发展;大有取缔所有公立医院之趋势。
著名作家邓刚老师曾发表过一篇《善良是有条件的》文章,文章开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196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群工人模样的人们,将一个几乎奄奄一息的患者抬进了北京某军区医院。值班大夫厉声问道,谁是病人家属?人群中有一名高个子青年说:“他没有家属,他是被打成右派的作家,是被下放到我们厂里劳动改造的“四类分子”。”那大夫听了,也不管患者有没有钱,豪爽地一挥手,说:“快!快抬进抢救室!”就这样,老作家得救了。
要说这世间之大,真是无奇不有。连老作家本人也不会想到,20多年后的1989年春天,老作家也早已被平反昭雪。但不知是老先生积劳成疾;还是乐极生悲;抑或是什么其它原因,突然又一次病得奄奄一息,家里人一看情况不妙,急忙叫了辆三轮车,又一次将老作家抬进了那家军区医院。可没想到的是,急诊科大夫竟然立即挡驾,厉声问道:“这个人是什么级别?”患者的家属和子女们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因为自己的父亲到底享受什么级别,他们还真是不知道。值班大夫瞅了一眼患者,见患者虽然已是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已到了生命垂危之际,但见病人穿戴一般,土里土气,根本不像似什么领导干部。于是,那大夫便一字一句地对家属说:“如果不够级别的话,对不起,恕不接待!”结果,老作家不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反而在医院急诊科的门前停止了呼吸,伴随着“春天里的故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如今,人们当然明白,同样一个奄奄一息的患者被送进医院,大夫不会再问患者是什么级别,也不会问是工人,还是农民,更不需要了解患者有什么背景。但只要你没钱,哪管你什么级别,什么学者,什么专家,什么道德模范——抬出去!
当然了,如果你有钱,而且有很多的钱,当你走进医院,所感受到的自然是笑脸相迎,服务周到,而且是越有钱,越会受到高级别的待遇。
作者名片;柳洪昌:笔名韶年,衡水市人,当代文学集萃平台签约作家,小说主编。现为《百度人才文学院》旗下《红豆文学名人堂》榜上诗家平台,特邀金牌金笔小说主编,《精品作家网》首席小说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