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芳新著《文行商衢》出版问世
序
◇梁成芳
刘世芳老弟在退休前终于要把自己多半生辛勤笔耕的文字集拢起来出一本书,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尤其值得庆幸的事。为后世留下一点什么,这大概是所有文化人的意愿。为自己的人生立言,这尤其是一个文化人的责任。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作人生的“三不朽”,这的确是金玉良言。立德立功是大文章,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单就“立言”来说,此事不仅仅对于文化人个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社会来说其作用也非常重大。一般来说,文化人所写的文章都是当时社会形态的真实反映,这些文章对于后世了解与研究我们所处的时代提供了直接的并且是真实的佐证。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言”的确是一件泽被后世的好事,所以我主张文化人应该阶段性地把自己的文章编辑成书以留给后代,因为能留给后人的也只有文字。使后代通过我们的书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奋斗历程,以使他们自觉地效仿先贤之风范,塑造高尚之人格,这对于社会来说无疑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因此,文化人完全没有必要一提“出书”就羞羞答答,因为这与“沽名钓誉”毫无关系。如果我们能时时想起自己的文章要留给后代,那么我们就必然会自觉地对笔下的每一个字负责,以十二分的小心对待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更加审慎的思考对待过往,并力争从身边的故事里把握时代的脉搏,给后人留下可供借鉴的人生经验,这应该是每个文化人所追求的境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诗圣杜甫的这些话应该成为每个文化人的座右铭。
刘世芳老弟的《文行商衢》的“衢”字本意也就指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道路。而作者大半生的追求道路却不平坦,再多坎坷荆棘路,他走出来了。认识本书作者刘世芳,是在上世纪的1989年仲夏,县里举办“绿夏”文学、新闻讲习班,那时候县里还没有成立文联,文化馆为培养扶掖文学新人,特聘省市作家、诗人前来授课讲座,记得有《女子文学》《河北文学》等著名作家诗人编辑讲课,我们都受益匪浅。“女子文学”的李桂芳老师讲小说创作,军旅诗人曹增书老师讲现代诗的写作,县文化馆的老师张树林、王剑庭、刘春林等老师都从不同视角多广度地传授文学知识。刘世芳有个短篇小说《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写的不错,立意独特故事性很强,很有可读性。时任石家庄地区文联创研室主任的康传熹老师,肯定了他的作品,世芳当时把这篇小说写在包苹果的方纸上,康老师看了之后,双指称赞,并说小说写得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发表于1989年的《苍岩》号,也是世芳的处女作,这使他感到很欣慰。学习期间,我们相互交流、畅谈文学,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
世芳把文本发于我,要求修正,我不好做文章的修改,洋洋洒洒十余万字,都是工作之余加班阅览完成的。《文行商衢》这本书,写的厚道实在,犹如作者的人品高尚,内容虽“杂”了些,可大多是作者脱掉“泥腿子”进入行业后的体制内的纪实表述,大部块的是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供销社行业里的体制改革。他无论写运输队长马珍、镇长蔡成龙、林业技术员仇程远、钙厂厂长梁玉成、供销主任程二毛、省劳模程墨生、医生许生锁等等,语言简朴,塑造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很接地气,作品给人一种真实的信任感。
刘世芳是一个有志向的热血青年,而更有现实深远意义的是,一个孤儿由农村到了镇,由乡镇到县城的变迁,这曲折的历程承载着一个开拓者艰辛的足迹。他四方奔波,八方蛰伏。自从走进南峪镇镇政府之后,一个泥腿子,一个流浪者,更懂得蛰以自保、蛰而蓄能。刘世芳涉职镇政府资料员,他尽览滚滚东流之绵泂水,惊愕天下第九关娘子关源头的瀑布,“我是站起来的河流”瀑布的气势让他对人生萌发了新的认识和对生活的启迪。他在县供销合作社一扎就是十年,七年文案生涯,之后“下海”经商,继之跨界刷新......他告诉我,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努力不是度蜜月/奇迹往往在不幸过去之后降临。刘世芳就是用一种近乎流水般波澜不惊的语言向读者倾诉着他的内心,所以我才会从他地道实在的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真诚并由此获得情感的共鸣。
刘世芳这本书共分六个章次:“梦与远方”、“鸿雁传书”、“青春洗礼”“亦农亦商”“领衔筑厦”、“赤子情怀”。书约十余万字,六个章次中都有一个“心灵驿站”。之一为“静以无我”、之二为“和声对语”之三为“应蛰而起”、之四为“陶熔铸就”、之五为“如履薄冰”、之六为“返璞归真”。全书125篇各类作品,大多刊发于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石家庄日报等报刊。刘世芳的作品有小说、诗歌、笔体日记、报告文学等,这些文章中,我感觉尤为突出的是他的报告纪实文学和通讯以及叙事散文,由于这些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所以读来倍感亲切。
他特别关注的领域就是供销行业,这个领域或许就成了倾注了他挖掘的创作源泉,这个领域或许就成了他毕生相随且休戚与共的影子,这个领域或许就成了他永远的情感寄托,不管走到哪里,这个领域总会占据他大部分的心田,即便是在梦境里吧,他也很难走出“供销”这个深刻到自己骨髓的地带,这就是“情结”。在这本书里,他用平静的但又满怀深情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一件件他在燕赵大地这块土地上所经历的往事,我看好“鸿雁传书”里的情节。
毋庸讳言,刘世芳老弟属于那种从民间生长起来带有泥土气息的企业文人,这样的文人其骨子里会自然带有率真的品格。这本《文行商衢》,表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热爱且钟情于自己的事业,便多了一份对行业的真切依恋。世芳说,生活如今碎片化了,可自己不乐意混混沌沌地活着,更不乐意飘浮在一种难以摆脱的浮躁里。他愿做返璞归真的自己。
刘世芳老弟的写作是一种主动写作。有的人虽然出了书,却写了许多废话,说的许多谎话,吹的许多大话,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书架上有很多书大不必可写,有好些书是大不必去印的,如果少印刷这样的文章、出版这样的书,则必然能够少砍伐些森林,少制造一些纸张,对保护生态环境及平衡会有很大益处。有些人出书“著作”,如法炮制,都为了成名成家,对于这样的人,无须深责,这是人之常情嘛!刘世芳专心一致,唯学是务,勤奋思考,多方探求,写出来的东西厚道实在可信,都是值得钦佩、值得赞美的。刘世芳老弟的作品并非出自“灵感”的收获,他的作品并不是传说中牛顿因见苹果落地而悟岀地心吸力。但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灵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顿一定是很早就考虑这类的问题了,昼思夜想,旦遇到相应的时机,便豁然顿悟。吾辈平凡的人,天天吃苹果,只觉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么劳什子“地心吸力”干吗?不管怎么样,刘世芳苦苦地走出了甜。
阅读刘世芳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时代背景,找回已经被淡忘的记忆。从此而唤醒我们的责任感。如此说来,这本书也同样具有了它一定的社会意义。
最后,我还要趁这个机会说几句题外的话,那就是一个地域文化层次归根结底是由文化人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层次是地域文明程度的体现。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尤其是涉及企业或行业的文化更不可忽视。不能设想,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亦即缺乏灵魂的地域会呈现社会的繁荣。但愿我们的各级领导能够重视文化对于社会的引领作用,诚心诚意地关心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鼓励他们在本地区的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以使社会与经济建设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最后说一句,作为供销企业家的刘世芳没有丢掉志向兴趣爱好的练就的文字功底,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且可喜可贺的事!能坚持,难能可贵,期待刘世芳有更为炫目的作品呈现给我们!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是为序。
2023.6.24,于晋中榆次
(梁成芳: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头条百科人物、时代骄子人民喜爱的杰出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