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斌推荐语:25年前,我亦师亦友的北大荒作家杨孟勇,创造了57岁做心脏移植的世界奇迹,并接续创造了心脏移植不久后停止服药、健康地存活了25年的人间神话。杨孟勇用一颗不正常的心脏,把生命的不可能活成了可能!他的神奇故事,曾经由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电视台制作专题广为传播。长篇纪实散文《活下来再说》,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推荐连载此书,意在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感动,同时感受这个社会的优越和温暖。尤其要向给予杨孟勇二次生命的哈医大二院、及其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活下来再说
著/杨孟勇

16、新生命在死神的魔爪下诞生
妻在焦灼难耐的等待中,终于接到了盼望已久的电话。她带上新买的香蕉和饮料进来,看到我坐在床上,胸前用一块白布蒙盖,没敢问我是怎么回事,她知道管子是从我体内引出来的。
“你现在怎么样?”她试探着问了一句。
我说:“挺好。"
“给刘跃庭和吴继善、徐老师他们打电话了?”我想分散她的注意力,尽量把话题扯开,不让她有机会去注意挂在我胸前的引流管。
“打了。这些人一直都为你高兴。"
过了一会儿,妻觉察到了我在有意回避什么,指着白布无法遮盖的与负压盒相连的引流管问:“这是什么?”
“噢——手术时体内有一些淤血,现在放一放。"我尽力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妻半信半疑。
积液基本淌完,下午只是星星点点,最后流出的竟是淡黄色粘液。我大惊,维持生命的血液不是鲜红的吗?怎么心包里竟然有黄色液体?
上午,监护中心孙晨光主任来,先在我胸部刀口周围消毒,一边用酒精棉擦一边告诉我:“今天撤起搏器。"
原以为他在作一般性处置,看来今天要获得解脱。我大喜!
这个决定是我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的。
起搏器是一道屏障,是一种保险机构,撤下去之后,意味着今后的生命完全要仰仗刚刚移植的心脏了。
他行吗?来到我体内仅仅13天,13天的生命还是个婴儿啊。孙主任撤掉起搏器后又把引流管取下来。昨天崔琳教授又来到监护室,建议取出引流管,他说作为一个异物留在心脏里,实际上是个兴奋灶,继续留下来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监护室安静下来之后,屋里只有一个护士值班,也许是小惠也许是马金英。她是我最后一个辨认出来的白衣天使。
她怀着一颗希望我尽快恢复健康的心,神秘灯光中的天使们都与她一样,企盼我尽快康复。她们日夜守护着我这个切除了心脏又换上一颗心脏的人。
身上已没有任何管子和羁绊我的电线。
输液是免不了的,只要拔下针,我可以随意在十平方米的空间来回踱步,完全自由人的样子。
下午4时多,姚主任领《老年报》的记者来到监护室。
两个女记者穿上消毒服,戴上帽子口罩,与医生护士无法区分。
那天谈得很愉快也很尽兴,从病史到手术无所不包。后来《老年报》刊发了一篇《生命从五十七岁开始》的文章。临走,她们留下两张名片,印制精美的卡片上有两个淡绿色的名字-杨惠珠,周静。
计划下午回到离别半个月的4号病房,孙晨光主任兴冲冲进来。
他说:"怎么样,现在就回病房?”
“正在吃饭呢,”当班护士小艾说,"要走也得点完这组药。"她不同意。
孙主任看了一下挂着的药瓶,一分钟只点十五滴。他说:“这要点到什么时候?走!我给你举药瓶。”
我那新的生命显然被孙主任的情绪所感染了,响亮地说了一声:“走——”
监护中心通知妻把病房收拾干净,护士换好了被罩床单,房间的角落用紫外线消了毒。陆护士长把空气净化机推到病房,一直在小监护室用的电暖气也搬了回来。病房在准备轮椅去推我,监护中心的护士要用手术车把我推回去,孙主任则问我,走回去怎么样?
我说没问题。
走在走廊上,我有了一种从前的生命从未有过的轻松,有了一种不仅仅摆脱了死神纠缠之后的幸运感。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一个崭新的生命对生存的热爱与希望。
太不容易了。屈指算来,整整15个日夜,死神的几次反扑,都被劫难中的生命战胜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生存战胜死亡的过程。
回到普通病房,回到妻和儿女身边,多么不容易啊!当我迈步跨进4号病房的刹那间,我想:现在可以正式宣布,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妻像迎接胜利归来的勇士那样,扶我坐了下来,我抬头深深地望着她说了一句:“我回来啦。”
是从死神那里回来的。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