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垅村办学历史
图文/张颂山 张小鸥
大垅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先后办有大垅小学、石砻小学、龙合小学、塘湾小学、大垅中学和渡头二完小。
张氏后裔于公元952年最早由青草张家湾迁入大垅立业,经过十多代的发展,人丁日渐兴旺。又加上石砻和塘头垅两个黄姓氏族的迁入,到明朝时,大垅村的人口已将近千人。为教育后代,在明朝永乐年间并建起了大垅小学。学校地处大垅村与石砻村之中的老上坪山和新上坪山境内。校舍为一栋坐北朝南的二层砖瓦结构的回字形建筑,从大门进去为一厅堂和天井,左边三间子房(在上世纪70年代改建成一间教室),右边是一间教室。最里面一排,中间是礼堂,左右两边为老师住房和办公室,最右边是厨房,后排房屋两头是踏板楼梯通往二楼,最先为学生宿舍。学校前面是一块石灰粉刷的禾坪,左边和后面是稻田,右边是菜地。
大垅小学的生源当时来自大垅村、蕉坪村、枫联村、合理村,甚至还有上里村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多,大垅小学升格为大垅完小,把原来的礼堂地改建成了一间教室,有了三间教室,一、二年级一间,三、四年级一间,五年级一间。生源也只限大垅本村人,除五年级学生来自大垅各村组外,其他年级只限大垅、老上坪山、新上坪山三个自然村的。在大垅村小学的部分教师有:彭振山、黄如清、张达远、袁三龙、黄存洁、黄国仁、黄仁雄、张天明、李德心、张建山、张贱凤、张务兵、张颂山、曹京香等。
由于东江水库蓄水,大垅小学曾几迁校舍。先迁往水位线以上一个叫“竹冲”的地方,由于校址偏僻,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又迁到东清公路边一个叫“大山”的地方办学。到本世纪初,终因撤校并校而停办,现为大垅村村部办公地。
大垅村还有石砻小学,这所小学也创办于民国时期,历史久远。石砻小学是石砻乡绅黄存念牵头兴办。学校建在村口一塘坝上,为一栋平房,两头各一间教室,中间为一小礼堂,其左右各一间教师住房兼办公室。学校坐北朝南,南面为一走廊,走廊两头各一扇门,前面的栏杆与鱼塘隔开,鱼塘的南面是一块操场。操场西面的山下是厨房。学校北面是一层层梯田直达江边,其东西是一片百年古树。
在石砻小学任教的部分老师有:黄存洁、黄国仁、黄仁雄、张天明、张立山、张天凡、张辛尧、黄贱桃、张建山、张务兵、张颂山等。
上世纪70年代还办塘湾小学,当时曾任教老师有张天忠、张天明、张满清、张聪进、张娟、张聪辉(代),但只办了两年,后合并到龙合小学。大垅村这两所老学校一直办到移民撤乡并镇。
1986年东江水库蓄水之前,渡头乡所有机关单位及学校仍在运行。198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下拨资金,要求各乡镇建立一所中心完小。渡头乡在撤销之前,于1984年分别在东西两岸水位线以上的峡圩村和大垅村建起了渡头一完小、二完小两所学校。其中渡头二完小随之在大垅村龙合与圹湾之间的下冲组境内。招收渡头西岸的大垅、蕉坪、枫联等村的五、六年级学生。
渡头二完小首届教师有张务兵、张颂山、戴岳泉、张建文、张达跃、黄守财、黄存洁以及张小兰、李戊坤两名后勤人员。1986年,随着渡头乡的正式撤销,渡头西岸后靠移民村组并入清江乡,渡头二完小更名为清江二完小。到本世纪初,该学校也正式停办,合并到了清江中心小。
大垅还办过两次初中。第一次是1969年冬,刚开始公社办初中,由于渡头公社中学(原渡头完小)容纳不了,于是在大垅开设了一个初中班,到1970年冬,才并入渡头中学就读。第二次是1976─1978年在大垅大队部所在地办了两年初中。
另外龙合小学因地处水位线以上而未被东江水库淹没。
龙合过去的名字,据《黄氏家谱》插图记载,其古名为"龍匣",地形似船形。龙合祠堂座南朝北,在"船形"中部,在"船头"处有一座庙,在"船尾"处有矬树凼。有个叫"书房角" 的地方,位置靠近中部,现仍有残垣断壁,遗址尚存,为私塾,房子不大,屋前也没什么余坪。这是龙合小学的前身,出了一个老秀才:张翼舒,其书法南乡片很有名气,何氏留加田等宗祠有他书写的牌匾。
龙合小学创办发起人是张生活,就是现在八十多岁的张达政的父亲。
当时还设有建校机构,资金来源为个人捐资与村组筹资,坦别洞还出了一棵大枫树作架梁,机构有管理人员有:总经理是张生活,文书是黄昌运(积坪洞上), 校长是张达才。木工承包是衡阳木工,泥瓦匠是本地工匠。
这个学堂与其说是学校,倒像是一户人家。就是一栋长约为15米,宽约为6米的"凹"字结构的共三扇门房子,中间为办公室,其左右为两间教室,整栋房子高约5米,单层砖木结构,但房顶却是有别于附近乡间土坯房,是另类的"四边倒水"结构。房子后是菜园与厕所。厨房在右侧,往南去河边挑水。
龙合小学历史约有一百年左右。学校与龙合、下冲距离都是一里地许,居塘头与龙合的河流中段。房子座西朝东,四周均是水田,湿气较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前方左边又盖三间平房,中间办公,两边住人。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六十年代初在前方右边又加盖一间教师住房与教室一间,前后两排中间预留一块小操场,后来还架设两个篮球架,可以打全场篮球赛,场外还有竹爬杆架,也有小沙坑,用于跳高跳远。
1974年在北边另隔一小溪沟,沟旁建杂房与猪栏各一间,挖池塘一个,师生用来养猪,1975年,在河滩壁石开田一分左右,种过一年水稻,后被洪水冲毁。南边山上(塘哥大)开荒挖地十多亩,种些桃、李等树,树下种红薯。学生多时也有七、八十人,老师最多时四人,有时还请个工友做饭。
1998年全乡合校并校,蕉坪、大垅、枫联合并办校,取谐音成校名:蛟龙联办小学,有学生两百多人,教职工11人。龙合小学合并到了蛟龙联小。如今龙合小学堂早已卖给私人家用,少有人至。
龙合小学历任教师先后有:何双恒、李宙雄、黄常龙、张达远、黄存绩、张聪明 、黄國仁 、张天忠 、张天明、张贱凤、张务兵 、张颂山、黄仁雄、张满清、徐秀兰、黄京明、李志刚、袁建民、 张聪学、 张聪秀 、 张跃进、 黄旭辉、 张运山、 徐峰宇 、黄晓毛 、朱喜兰 、 黄仁田 、黄常红、 李学良 、张聪黎、 李 靖、 何文胜 、张共山 、朱孝川 、何京球 、李映梅、 李跃山 、黄仁忠 、何雪明等。
这样,大垅村是渡头乡办学历史较早、学校最多、办学等级最高的一个村。
于2019/9/15 再编于2025/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