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生金:一位90后新农人的"本草梦"
文/ 陶一峻
一位90后青年名叫吕玖涛,原藉泰山乡人,现居住泌阳县城,踌躇满志的他,为实现“助力三农”的一个梦想,这个小伙子走遍数十个乡镇,最终选址在泌阳县马谷田镇东岔河村的百亩耕地上。
在他的辛勤努力耕耘下,一排排中药材幼苗正破土而出。30岁的吕玖涛蹲在地头,手指轻轻拨开土层,检查黄精根茎的生长情况。这个高中毕业就扎根农村的年轻人,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蜕变——从对农业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成长为掌握多种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土专家"。他的故事,折射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为吕玖涛的座右铭。2018年,当同龄人纷纷奔赴大城市寻找机会时,这个泰山乡的年轻人却逆向而行,将目光投向家乡的田野。在毕沟桥附近的家庭会议上,他力排众议:"农村不是没前途,而是还没被好好开发。"这种选择背后,既有对故土的眷恋,更有着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敏锐判断。他清楚地看到,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药材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创业之路远比想象艰难。第一年在马谷田镇承包的50亩地,因不谙土质特性,血参苗成活率不足三成。吕玖涛没有退缩,他白天在地里记录作物长势,晚上钻研农业技术书籍,还多次自费到亳州、禹州等药材集散地取经。通过反复试验,他摸索出"沙参+黄精+西瓜"的套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这种"土办法+新理念"的实践智慧,正是当代新农人突破传统农业局限的关键。
吕玖涛的种植基地逐渐形成特色:采用物理防虫替代农药,收集牲畜粪便制作有机肥,引进智能灌溉系统。他的血参因品质优良被药企高价收购,培育的瓜果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城市超市。更难得的是,他主动向周边农户推广技术,带动20余户共同发展中药材种植。这种"共生共享"的发展理念,打破了小农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泌阳县的田野调查显示,像吕玖涛这样的"农创客"正形成群体效应。他们普遍具有"三新"特征:运用新媒体营销,尝试新模式种植,开发新产品形态。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评价:"这些年轻人把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吕玖涛的抖音账号"玖涛本草园"已有2.3万粉丝,通过短视频展示中药材种植过程,既拓宽销路又传播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吕玖涛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力量——他们既有传统农民的勤劳坚韧,又具备现代经营意识;既扎根土地,又连接市场。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这个晒得黝黑的年轻人眼睛发亮:"想建中药材初加工厂,把泌阳的地道药材品牌打出去。"在广袤田野上,这样的青春誓言正在开花结果。正如他试验田里那些向阳而生的黄精,新时代的"三农"事业,正因无数年轻生命的浇灌而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