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织锦
作者/于德宽
初夏的风掠过窗棂时,总把记忆的边角掀起。案头泛黄的笔记本里,褪色的钢笔字还洇着岁月的潮意,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注脚,也是一个人在时光长河里漂流的航迹。
1974年8月的蝉鸣撕开暑气蒸腾的天幕,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背着帆布包,踩过田埂上的露水成为一名人民公社社员。生产队的记工簿摊开在膝头,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牛铃的叮当相应和。那些沾着稻花香的数字里,藏着最朴素的按劳分配的刻度,"赵桂兰薅草10分,刘满仓赶车送粪10分,徐少昌夜里去兽医站给牲口看病12分”。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石磨转动的吱呀声应和,每一道墨迹都是一枚钉进时光的楔子。张三矿工去赶集,李四上粮库换粮票都会被仔细标注,就连小学生给生产队送青草,也会在生产队的评工会上接受表扬。
夜晚生产大队的土坯屋里,则是另一番光景。他站在斑驳的土墙前,把《人民日报》上的的铅字进行解读"同志们,小靳庄的社员能在炕头上背诵《老三篇》、 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批判资产阶级、搞文艺宣传、开展革命诗歌创作活动, 咱们也能将意识形态领域革命开展起来"。对咱们也要像小靳庄那样斗私批修!老队长的烟袋锅在鞋底敲出节奏,墙根的蟋蟀振翅应和着。
白日里,他曾带上颜料,拿着画笔在各生产队游走,用排笔在土墙写标语,在会议室画"赛诗台",墨汁未干的"大批判专栏"前,总聚着叼着旱烟袋的庄稼汉和大姑娘小媳妇,小朋友们踮脚念出歪歪扭扭的打油诗,好似在看一场永不落幕的露天电影。
次年春三月,见他时已是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到公社电影队就职了,后面经常载着装着电影胶片的铁皮箱,颠簸在乡间的土路上……当夜幕降临,当光束投向晒谷场的白色幕布上,工农兵或天安门图案在银幕上泛着金光,孩子们的欢呼便涨满了整个夜空,而他总在光晕边缘,调试着焦距,把地道战、地雷战、铁道卫士、春苗等影片内容,种在了观众们的心里,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感人至深的情节,化作信念的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成为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记。
晨光微露之际,他又化身成公社的文化使者。白天一结束放映工作,他便利用业余时间投入到电影海报创作中。蘸满油墨的画笔在画板游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地道战》里村民智斗日寇的英勇身姿,或是将《春苗》中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穿行田间的质朴形象生动呈现。
创作完成后,他将崭新的海报装进临街的橱窗里。橱窗玻璃擦拭得纤尘不染,在阳光照耀下,海报上鲜艳的色彩与细腻的笔触更加夺目。在更换公社黑板报时,他站在长条凳上,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一边精心绘制着报头图案,一边工整书写着与当前形势和任务有关的内容。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来公社社办事的社员或大队干部,总会驻足于此,被这充满温度与匠心的作品吸引,让文化的魅力在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悄然绽放。
调任公社文化站任站长那年,他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点燃了乡村文化的新活力。每到农闲时节,他便开始筹备秧歌赛,歌咏赛。比赛当天,公社广场上锣鼓喧天,红绸翻飞,参赛队伍身着色彩艳丽的服装,踩着欢快的鼓点扭动身姿,有的队伍还别出心裁地融入了戏曲扮相和地方特色舞步,引得围观群众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整个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书画展的筹备同样倾注了他大量心血。他穿梭于各个村落,收集全乡人民的书画作品,无论是稚嫩的儿童涂鸦,还是老人们苍劲有力的毛笔字,或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水墨画,他都视若珍宝。他亲自布置展板,精心排列每一幅作品。展览期间,书画爱好者们围在一幅幅作品前,或惊叹于书法的行云流水,或对画作里熟悉的田园风光会心一笑,还时不时交流起创作心得,文化氛围空前浓厚。
与此同时,他将图书借阅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整理书架、登记书目、制定借阅制度,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他多方筹集图书,既有农业技术类书籍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养殖,也有文学名著滋养大家的精神世界。
任人大秘书时,他在笔记本里画满换届选举的流程图。走村串户时,老人们握着他的手问:"选能人当干部,咱村的机井能修不?"他把这些褶皱里的愿望都记在纸页边缘,像在给土地记账。某次暴雨冲垮了村口的石桥,他连夜起草提案,稿纸上的字迹被雨水洇开,却在镇党委会上化作了实实在在的钢筋水泥。
从文字到行动的转化:记录村民对修井的渴望、起草暴雨救灾提案,懂得纸上的文字要落地为民生改变,公文背后是千万人的真实诉求,笔杆需承载责任与温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代浪潮裹挟着体制变革的风,将他从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镇人民政府推向了钢铁洪流奔涌的鞍钢。初入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担任副科级调研员时,面对庞大复杂的企业架构与全新的工作领域,他像块海绵般迅速汲取养分,白天穿梭于各个厂矿、部门调研实情,夜晚伏案研读企业资料,用最短时间摸清了企业运营脉络。
后来,他先后任职宣传部长、党委工作部长,日常工作常被文山会海所环绕。但他总能在千头万绪中精准抓住核心,将会议精神与企业实际需求巧妙融合。撰写材料时,他的办公桌上永远堆满资料,台灯常亮至深夜。为了让文字既有政策高度又贴合企业实际,他反复打磨每一个数据、每一处表述,常常为了一个观点的精准表达推敲数十遍。
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对企业的深刻理解,他创作的稿件频频见诸报端。在《鞍山日报》《鞍钢日报》上,他用生动笔触记录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中的奋进足迹,展现一线工人攻坚克难的动人风采;在《辽宁经济报》上,他深入剖析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转型策略与发展成果;更有诸多深度稿件登上新华社、新华网,甚至被《新华高层参考》收录。这些文章不仅是对企业发展的忠实记录,更成为外界了解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改革创新的重要窗口,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行业影响力,而他也在文字的世界里,为鞍钢民政企业集团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与舆论支持。
退休后的他,卸下了工作的重担,却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的浩瀚天地间。为了写好一篇散文,他常常反复推敲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有时为了捕捉一个精妙的比喻,或是还原一段真实的情感,会花费数天时间查阅资料、回忆细节。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灵感碎片与生活感悟,书架上整齐排列着中外文学名著,成为他汲取养分的宝库。
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文字愈发成熟,作品风格兼具生活的烟火气与文学的诗意美。他的散文或追忆乡村岁月里的温情故事,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质朴的乡情;或书写鞍钢发展历程中的难忘瞬间,展现工业时代的磅礴力量。这些饱含深情与思考的作品,逐渐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
他先后叩开了多个文学团体的大门。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让他在本土文学创作的沃土中扎根更深;成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得以与全国的散文名家交流切磋;天津散文协会的加入,拓宽了他的创作视野;而辽宁省传记文学协会的平台,则为他的纪实创作提供了更多机遇。每一个会员身份的获得,都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肯定,更是激励他在文学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如今,他依然笔耕不辍,用文字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在文学的天空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