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千年之约 ——西安话剧院《长安十二时辰》全国巡演鄂尔多斯站圆满收官
王博
2025年5月14日,西安话剧院“天下长安”系列话剧《长安十二时辰》在鄂尔多斯大剧院迎来首轮全国巡演的收官之夜。这场以盛唐悬疑为壳、市井史诗为核的舞台盛宴,用150分钟的浓缩叙事,将千年前的长安危机与当代人的精神共鸣交织,为巡演途经的19座城市观众镌刻下“长安即人心”的文化印记。
沉浸盛唐:舞台上的时空折叠
话剧以马伯庸原著为蓝本,通过“双男主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将鸿篇巨制精炼为十二时辰的生死倒计时。舞台上,“一坊一格”的坊市布局与巨型灯楼装置重现了天宝三载上元节的繁华与暗涌,而锣鼓、唢呐与摇滚的跨界融合,则让盛唐气象在先锋表达中焕发新生。张小敬与萧规的博弈,不仅是权力棋局的对峙,更折射出乱世中个体尊严与集体命运的深刻命题——当烽燧堡战役的硝烟散去,戍边将士“九死无悔”的誓言,恰是“天下长安”最悲壮的注脚。
市井史诗:英雄主义的温度解构
剧中,张小敬的“不退”并非传统英雄符号,而是锚定于市井烟火的具体生命。他为救一城百姓挣扎时念叨的“下辈子我给你做暗桩”,将宏大叙事拉回“人”的维度。百姓手中汇成星河的灯笼,既是战火中的微光,也是文明传承的隐喻——长安的繁华,终由无数“张小敬”在晨昏交替间托起23。这种对“小人物大时代”的细腻描摹,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齿轮,而成为观众血脉中跳动的共鸣。
跨时空共鸣:长安作为文化原乡
当现代观众为剧中“守心”的誓言落泪时,真正触动他们的,是跨越千年的中华精神内核。正如谢幕时那句“长安是天下人的长安”,舞台上的盛唐镜像早已超越时空,化作对安定、尊严与文明共守的永恒向往。鄂尔多斯站现场,从巴彦淖尔驱车5小时赶来的书迷、因《柳青》爱上话剧的老年观众,用“闭眼冲就对了”的热情,诠释了“共赴长安”的深层意涵——文化认同无需地域界限,长安灯火永远为天下人而明。
尾声:离别与再遇的承诺
大幕在掌声中缓缓闭合,而长安的故事仍在延续。西安话剧院以《长安十二时辰》为起点,“天下长安”系列还将推出《长安的荔枝》《狄仁杰之月夜金魂》等新作,继续用舞台语言激活盛唐DNA。这场巡演虽暂告段落,但正如剧组所言:“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遇见。”当文明的薪火在剧场内外传递,每个人终将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重逢于那座永恒的长安城。
天下长安,不止长安。
王博,西安蓝田籍作家,资深媒体人。历任《陕西农民报》《人权》杂志社记者期间深耕文学创作,笔耕三十载创作散文诗、散文、报告文学、评论等作品逾200篇。其文字扎根故土文脉,作品见于《乡土蓝田》《作家家园》《蓝田文苑》《三秦文学》《文学月报》、《关中文学》等知名文学载体,以"泥土里长出的诗行"为创作理念,形成质朴真挚、富有生命张力的独特文风,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书写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