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取象 情采相生
——以《文心雕龙》视角论杨生博诗歌《天空》的艺术张力
文/老悟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杨生博诗歌《天空》深契此道,以"天空"为核心意象编织情感网络,通过意象的层叠嬗变、情理的交融递进,构建出母爱情感的多维空间。这种创作范式,既暗合《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的艺术规律,又彰显出传统文论在当代诗歌批评中的阐释活力。
在"意象经营"层面,诗人遵循《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创作原则。"天空"这一意象并非静态存在,而是通过"远/近""大/小"的辩证转化,实现情感空间的立体化建构。"远"对应《物色》中"视通万里"的空间想象,以孩童视角仰望的不可穷尽,暗喻母爱的崇高与深邃;"近"则契合"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情感投射,母亲凝视的目光将抽象之爱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温度。"大如海洋"的意象拓展,呼应《定势》篇"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的自然比德传统,以海洋的包容象征母性的坚韧;"小若针孔"的微观聚焦,则遵循《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的取象逻辑,将思念具象为细密的针脚,使抽象情感获得物质载体。这种意象的辩证运动,恰如《熔裁》所言"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在取舍间实现意象密度与情感浓度的平衡。
于"情采表达"维度,诗歌呈现出《情采》篇"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创作自觉。前四节通过意象的层递铺陈,完成情感的蓄积与酝酿,此乃《镕裁》"三准"中"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的实践。末节"烟雨蒙蒙"的情感迸发,既符合《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的审美规律,又暗合《比兴》"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的抒情逻辑。"烟雨"作为情感符号,既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的外化显现,又是"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秀》)的含蓄表达,在虚实相生间实现情感张力的最大化。
就"语言风格"而论,诗歌践行《定势》"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语言策略。质朴的白描语言看似"辞约而旨丰"(《物色》),实则暗合《情采》"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的美学追求。"她用手指着""她用眼睛看着我"等日常化表述,恰似《宗经》所言"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的语言特质,在去除藻饰的同时,保留生活原初的情感温度。"想儿的线"的比喻,既符合《比兴》"切类以指事"的创作规范,又展现"喻巧而理至"的艺术效果,使抽象情思获得鲜活的具象载体。
杨生博《天空》的创作实践,印证了《文心雕龙》"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文论精髓。诗歌通过意象的辩证运动、情感的层递推进、语言的本色表达,在有限的文本空间内,构建出母爱情感的无限维度,实现了传统文论与现代诗歌创作的深度对话。这种创作范式,既延续了"立象尽意"的诗学传统,又彰显出当代诗歌情感表达的创新活力。
【作者简介】
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有诗文发表、入集、出版。
附:
天空
诗歌/ 杨生博
妈妈的天空很远
远的,她用手指着
我爬在她的肩膀上
都望不到头
妈妈的天空很近
近的,她用眼睛看着我
我就感觉到
我是她的一切
妈妈的天空很大
大的,就像海洋
劳累,委屈,扔进去
还是激情汹涌
妈妈的天空很小
小的就像一个针孔
想儿的线,穿过去,再穿过来
还是一个内容
妈妈的天空呀
儿一想起,就烟雨蒙蒙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6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风力》《夹碎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