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别乡关,携梦赴杏坛。
晨露沾襟早,暮星照影单。
粉笔写春秋,丹心育芝兰。
欲攀职称峰,荆棘满山峦。
求告低声语,奔波夜未还。
榜单刺双目,孤影立蹒跚。
志坚终有日,云开见月残。
升迁承重任,教务夜难安。
桃李春风里,终得捷报传。
回首来时路,甘苦寸心谙。
愿作燎原火,烛光照后贤。
不改育人志,再攀更高山。
诗笔绘师途,丹心照杏坛——读《杏坛逐梦路》有感
《杏坛逐梦路》以凝练的五言诗体,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教师从教生涯的艰辛与职称晋升的坎坷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令人动容,更引人深思。
诗歌开篇“十九别乡关,携梦赴杏坛”,寥寥数字便勾勒出一位少年初入教坛的青涩与憧憬,为全诗奠定了逐梦的基调。紧接着“晨露沾襟早,暮星照影单”,通过“晨露”“暮星”的意象对比,生动描绘出乡村教师披星戴月、辛勤耕耘的日常。“粉笔写春秋,丹心育芝兰”则以工整对仗,将教师默默奉献、以赤诚之心培育学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凸显教育工作者纯粹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对职称晋升之路的描写极具感染力。“欲攀职称峰,荆棘满山峦”以比喻手法,直白地点明晋升之艰难;“求告低声语,奔波夜未还”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教师为争取晋升机会而低声下气、四处奔走的无奈与辛酸;“榜单刺双目,孤影立蹒跚”更是直击人心,通过“刺双目”“蹒跚”等词语,将落榜后的痛苦、迷茫与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苦难,而是以“志坚终有日,云开见月残”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这两句诗如破晓曙光,为黯淡的前路注入希望,也呼应了现实中无数教师坚守初心、终获回报的奋斗历程。随后“升迁承重任,教务夜难安”,又将视角转向角色转变后的责任与压力,进一步深化了教师生涯的艰辛与担当。
诗歌结尾“愿作燎原火,烛光照后贤。不改育人志,再攀更高山”,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以“燎原火”“烛光”自喻,展现出无私奉献、薪火相传的教育情怀;“不改育人志”更是铿锵有力,彰显出对教育事业的矢志不渝。这份坚守与传承,既是个人理想的升华,也承载着对教育事业未来的殷切期许。
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鲜明的意象、起伏的叙事,串联起教师生涯的不同阶段,既有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又折射出教育工作者群体的共同写照。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教育道路上默默耕耘、砥砺前行者的赞歌,读罢令人肃然起敬,也激励着更多人坚守教育初心,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卢闯,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资深媒体人、财经时政评论员及《都市头条》认证作家、认证编辑(2025年5月14日认证)。其深耕文字创作三十载,在《读者》《青年文摘》等国家级刊物发表散文、时评百余篇,出版诗词文集《卢闯诗词文集》,以幽默风趣笔触解构生活万象,擅长将时政财经热点融入通俗叙事,形成“犀利洞察与轻松表达兼具”的独特风格。曾获2022年“吴伯箫”杯全国诗文大赛金奖、2023年“风雅颂”杯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社会价值,被读者评价为“能在柴米油盐里看见时代浪潮,于嬉笑怒骂中洞见财经逻辑”。现居济南,笔耕不辍,持续以文字记录时代温度,传递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