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汉口宝庆码头的传奇故事
【陈建湘】
旧时外出经商的湖南邵阳人很多,被称为“宝庆佬”、“宝古佬”,是邵阳商人引以为傲的标签。“宝古佬”具有“吃得苦,霸得蛮,有血性”的特点,不仅敢为人先,心怀天下,还有勤劳、精明的行商特性。“宝古佬”独创的毛板船更是以其独特的运载方式,沿资江往下,过新邵、冷水江,经新化、安化、桃江、益阳,最后进入洞庭湖,到汉阳,创建码头,建立自己的地盘。一路走来,在百余年的历史上印刻了宝古佬的足迹。宝庆的毛板船经济被喻为世界航运史上的湘商传奇,宝古佬用智慧和气魄打码头,闯出了一片天。(编者注:湖南邵阳古为“宝庆府”)

水府祭祀佑行船
水府庙,是祭祀河神的场所,旧时驾船、贩运的船工和商贾在下益阳、洞庭、汉口、上海等地之前日,必备香烛酒食在水府庙祈祷;回归时要“庆火花”,唱戏酬神。每年龙历三月十五日是水府神萧天任诞辰,船业人员皆云集庙堂祭祀。
萧天任,生于元泰定元年(1324),死于明永乐三年(1405)。永乐十七年(1419)三保太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回时,遇飓风翻船。据说,幸得萧天任“英灵”搭救,方免于难。江西民间文献《大洋洲萧侯庙志》中称,萧天任及其父亲萧祥叔、祖父萧伯轩三代都是水府之神,法力无边。萧天任生前可预知吉凶,屡救他人于江湖之上,死后更是大显神异,时常显灵庇佑众生。于是,诏封萧天任为“英佑侯”。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出兵讨伐(湖南)武冈起义的苗民,屡战不胜,又得萧天任“降言苗民来归”,就此息兵。加追为“通灵广济显应’之神。明万历年间,当地居地、船民为避免江难,合资兴建“水府庙”,供奉河神,祈求保佑。
邵阳祭祀河神的习俗经久不衰,与明清时期邵阳人频频外出闯江湖打码头有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这天,水府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此外,邵阳人还形成了一种习俗,外出闯江湖打码头之前,务必先到水府庙祈求河神护佑。从外地返回时,也要到水府庙向河神感恩致谢。如果哪回多赚了点钱,还要请戏班唱戏庆贺,以增添气氛。
其时,境内盛产煤炭、木材、土纸、茶叶、桐油、铁器等物产。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资江曾是邵阳物产通江达海的主要通道。清末民初,邵阳人独创毛板船闯码头,用松木简单拼钉做成船,凭借这条水路,春夏洪水季节,可顺流下放70-100吨毛板船至益阳,过洞庭,入长江,将当地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华中商业中心汉口,再从汉口销往全国各地。邵阳人将这种长途贩运活动称之为闯江湖。闯江湖是机会,更是风险。由于资江急湾与险滩众多,加之旧时运载货物的毛板船十分简陋,翻船事故频繁。外出闯江湖打码头的邵阳人,每一次出发都是一场冒险。祈求河神护佑,也就成了出发前必不可少的仪式,看上去是寻求心灵慰藉,实际上也是给自己鼓劲壮胆。水府庙也因此成为旧时船商的精神家园。

(新化三江:“宝庆码头”起航点)
毛板船运的兴盛
资江是古代邵阳的经济命脉,历来以滩多险急著称,从宝庆水府庙一路下来,水域有铜柱、清溪、坳头、镰子湾、龙口溪、三门、花园、火洞、栗滩团子石、猫儿岩、岣嵝门、鲤鱼滩等72滩,其中险滩便达53处。山穷水恶,挡不住敢想敢干的邵阳人,“宝古佬”用木头扎成排便成为毛板船,是清代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邵阳直放武汉的运煤特种船。制作毛板船一般由18个人一组,每组需要花8天左右时间,才能造出一条标准的毛板船。全船皆以不刨光的松木板制成,故名毛板。其船头、船尾皆尖翘,船身一般长24-30米,宽3-4米,深2-3米,视载重吨位而定,有50吨、60吨、70吨、80吨、90吨5等,70-90吨称“大码子”,50-60吨称“小码子”。船舷、底板、身板以榫接,并用方寸钉锲紧,竹麻绒与桐油石灰捻缝,仅一麻一板而已。船造好后,留专用船工看守,谓之“长守”。春夏水涨,装好煤,由“舵师”主操,“大码子”配篙手8名,“小码子”配篙手6名。由邵阳顺流而下至益阳完成内河段航行,另雇舵师与橹手,直放武汉,抵目的港后连船带煤一起卖掉,或先卖煤再用退钉脱榫法卸船卖材木。此种船制造成本低,每艘用银不过千两,然获利2-3倍以上,故毛板船商皆富。然毛板船仅适合盛水期,那时候河水就像脱缰的野马,船排就像坐跷跷板一样,人在上面相当凶险,尤其是急弯险滩,易出海事。所以,放排的人,一要胆大,二要有力气,三要灵活,四要命硬。冒着人财两空的巨大风险,运送货物穿越资水险滩,到了汉口船作木材一并卖掉,换取高额利润,他们抓住了传统商帮兴盛的尾巴。“天上的九头鸟,地上的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古佬”,足见晚清宝庆商人名气之大。
光绪《湖南舆图说》记载:“宝庆负山为城,跨江为池,湖南腹心地也,东可以撼长沙,西可以窥黔南,可以袭桂林,北浮资水出洞庭,可以下薄武昌。”清代,境内有通航河道22条,长1420公里。宝庆府各州、县的农副产品及土纸、煤炭、大条钢等以木帆船运之,通过资江干流运销省内外。竹木分别在资江及巫水装入大型排筏,经益阳或洪江、常德,过洞庭,远销汉口等。民国25年(1936),毛板船运煤量达到25万吨,城内有许多商号参与毛板船运煤,仅姚光清年放400艘毛板船到武汉销售,年销售额达120万银元,可见当年毛板船运煤生意之红火。
木板船一来就是“一伴”,“一伴有一二十只”,每次船运,必有邵阳毛板船工号子:“哎——嗨——哟,嗨哟,哎——哎嗬,嗨——嗬,哎哎,嗨嗬!”时有歌谣称颂宝庆人:“头顶太阳,眼眸邵阳,脚踏益阳,身落汉阳,尾摆长江掀巨浪,手摇桨桩游四方”。这段民谣说的就是宝庆船帮。光绪33年(1907)《邵阳县乡土志》记载:“昔时成木轻,获利厚,一商号有做至百余舟者,近需炭价稍昂,销售稍易,反不及昔日之盛,每岁自县出境,舟大小约千只内外不等。”乘风破浪,把宝古佬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宝庆府。

(武汉汉口“宝庆码头”昔景)
建立汉口宝庆码头
从逼仄的山水间闯荡出来,宝庆帮需要更广阔的地盘、更广阔的空间,码头便是拓展更广阔空间的根据地。武汉三镇是九省通衢之地,水陆交通发达,自古就是商业重地。随着前往汉口经商的邵阳人越来越多,汉口集家嘴一带慢慢形成了以邵阳人为主的聚居区(即今汉口宝庆街地段)。到了清嘉庆年间,邵阳人在汉口集家嘴建立了一座专用码头——宝庆码头。由于宝庆码头是汉口地理位置最好的码头,也就引起了其他商帮的觊觎。为争夺码头,邵阳人与其他商帮进行了上百年的较量,期间爆发过无数场械斗,许多人为此身死他乡,十分悲壮惨烈。邵阳人将这种在异乡争夺生存空间的行为称之为打码头。
历史上,武汉三镇内,邵阳人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竟然拥有4个专属码头,宝庆人以综合停船处的汉口宝庆码头为中心,毛板船、驳子船什么船都停;另有汉阳月湖堤宝庆码头,是停毛板船和拆毁毛板船的地方;鹦鹉洲宝庆码头和白沙洲宝庆码头则是停泊竹、木排的地方。宝庆码头把扛码头的分作“甲班”、“乙班”、“丙班”三等工会,甲班负责行栈装卸,是重活,赚钱多:乙班装卸纸张之类,收入次之,丙班装卸煤炭,赚钱较少。甲、乙两班,须“买扁担”,即购买码头工作权,入甲班须一百块大洋,入乙班须五十块大洋。入丙班不须扁担钱,还由丙班工会负责头三天的伙食。倘无不良嗜好,生活节制,宝庆码头的工人收入还是较为可观的。

清道光末年(1848),宝庆帮在汉水岸边的板厂二巷建立了五层楼的宝庆同乡会馆。当时宝庆码头一带已聚集了数千人,何元仑因能文能武,又有40多年争夺码头的经验,被推举为宝庆会馆首任会长。在宝庆会馆下属组织中,“应山会”经营各项帮会产业,管理包括争码头的费用在内的公益经费,扁担钱是工会基金,械斗、诉讼的费用从中支付;甲、乙、丙三班工会事实上是行帮组织;宝庆码头的大小头佬及骨干码头夫加入青、洪帮,是制止外来青、洪帮的侵扰以及充任打码头的主力,具有类似纠察与保卫的职能。宝庆会馆对于码头纠纷的处理,分为两种,一是帮内纠纷,由会馆根据帮规调解或裁断,帮内纠纷不得诉诸帮外,这是共同的帮规。如张家码头、刘家寨之争。二是解决本帮与外帮的码头纠纷。低烈度的冲突,会馆任由纠纷双方以武斗方式解决。若纠纷扩大,或涉及码头争夺,会馆即成为指挥机构,或械斗或诉讼,务求必胜。
汉口宝庆码头原是一块不毛之地,称迴水湾,当时是船民公用放帆之处,随着汉口商业的繁荣,民船渐渐来此停泊,逐步形成了一段无风浪侵袭的黄金地段。清嘉庆元年(1796),宝庆府人争夺到了汉口龟山头斜对面的迴水湾码头,这是宝庆人在武汉三镇的第一个专用码头,码头的名字也从此改为“宝庆”。随着宝庆移民迁入汉口,当地正一道士也来到汉口。宝庆人之所以能在汉口扎下根,与当时湘籍大佬的庇护和支持分不开,同时宝庆人生性倔强,待人豪爽,共同的道教信仰让各行各业团结紧密,在精神上支撑着他们在异地创业。
汉口宝庆码头其实是由河边码头和紧接码头的住宅区组成。一部分是码头本身,汉口沿河大道的30余个码头中,宝庆码头鼎鼎有名;另一部分是指紧接码头的住宅区和商业街,即宝庆街,包括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从河岸向陆地纵深半里,上下一华里,包括宝庆正街、宝庆二街、宝庆三街、永宁街,和宝庆一巷至九巷,板厂一巷至九巷,18条巷子,在1949年前统一叫“宝庆码头”。

三箭五步定乾坤
由于宝庆帮船只路远,往返时间长,当初又没留专人看守,宝庆码头开辟后不久,徽帮便乘宝庆帮返船之机占了码头,由此引发了两帮长达一百多年的码头争夺战,其中大战三次。嘉庆中叶,宝庆府新化县青年船民何元仑,忍不下这口气,决意出头率领“宝庆帮”与“徽帮”一决高下。他拜见了乘船路过汉口的宝庆府新化籍清廷侍读学士刘光南,诉说了家乡人在汉口的不幸遭遇。刘光南听说“徽帮”仗着钱财欺凌宝庆同乡,便决定运用官府权势,从徽帮手里夺回码头,他令船夫将船驰靠徽帮占据的码头。果不其然,“徽帮”不让其船下锚。一怒之下,刘光南便通过自己的关系,多方打点,最后以射三箭的方式,在今大水巷附近河边,背对汉水,向东、西、北三方连放三箭,以箭落地为界,划定宝庆码头和宝庆帮船民居住区域,并亲手写下“宝庆码头”和界牌,悬挂在汉水边,指定何元仑等人看守码头,将界内的非宝庆船只船民统统赶走,维护了码头的权益。
咸丰六年(1856),湘军将领刘长佑将曾国荃(曾国藩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请到宝庆码头,给宝庆帮壮声势,受到何元仑的盛情款待,后称为“丙辰盛会”。其时,70岁的何元仑气势大壮,提出一套与宝庆新化民风相契合的“争码头”理论:“以礼为人,以武为帮,以智谋事。礼要服人,武要制人,智要取胜。胜者荣也,败者耻也。”他对帮众要求严格,提倡“以勤持家,以业致富,以助为乐,以学为进”,又有“惰者耻也,盗者耻也,赌者耻也,吸鸦片者耻也”的训诫。他召集新化人中会梅山武术的高手,大肆操练人马,准备随时找徽帮寻衅。徽帮不甘示弱,也暗中教习武功,率先袭击宝庆帮。此战中,何元仑指挥帮众,迎战徽帮,宝庆帮里的新化人施展梅山武术,抡起铁耙子、长条凳,血战一日,死伤二三十人,最后以徽州帮败退告终。宝庆帮趁势将上至大水巷、下至沈家庙、内至广福巷的广大区域划为宝庆帮势力范围。1859年,何元仑死后,其弟何老三继任会长,何老三死后,由其子何汉生继任。
(视频:梅山教武术之板凳功)
光绪八年(1889),怀恨多年的安徽帮看到淮军首领李鸿章等人在朝中做大官,就跑到汉口衙门同宝庆帮打官司,想以权势压倒邵阳人。下江人、汉阳知府程庆煌坐轿到衙门办案,又得了安徽帮一大笔银子,便偏向徽帮。程庆煌派人到宝庆码头拆房子,想赶走宝庆人。宝庆人集合人众,痛打了拆房的官差,程要严惩宝庆帮。宝庆帮里有人献计反告程庆煌受贿,又四处扬言要进京告御状,程明面上不敢再有偏袒,便想出一个极残忍的手段来判定码头归属。他召集各路“贤达、智者、勇者、好汉”商议,程庆煌坐在高堂上,耐心听取了各帮会的“冤情陈述和要求”,对一干众人的声泪俱下深表同情。但他对这些冤情没有指责和偏袒哪一方,根本没有调解审案的想法,而是指着堂边正燃烧着熊熊火焰的炉堂说道:“你们各自说的都有道理,但我无心判断谁对谁错,抱歉了,今天,为公平起见,这里的炉堂烧着一双铁靴,谁能穿上在本大堂走三步,汉水的码头地盘就归谁的行帮拥有。”知府的“混账话”弥漫着疯狂,府衙大堂,一干好汉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府衙大堂外的百姓听到知府的一番话也是倒抽一口凉气,紧张之极,不敢声张。
此时,一个矮瘦的湖南伢子,捏紧双拳大吼一声:“我来穿!”他向炉堂走去,众人一看,原来是宝庆籍在汉正街做理发生意的剃头匠,整个大堂立刻响起“啧啧”之声。衙役即刻熟练地用铁夹夹出铁靴,往地上一丢,铁靴放射的“火星”令人胆寒!就在剃头匠要穿上铁靴时,只见汉阳知府程庆煌喊道:“先莫慌”。然后对着大堂上的所有人喊道:“如果宝庆剃头匠穿上铁靴,走三步,各位,是否同意我的判属?”“同意!”所有在场的人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应声。宝庆帮何元仑见宝庆剃头匠决心以死维护宝庆帮的权益,深受感动。他哽咽地对汉阳府大堂宝庆帮所有人说:“今后,理发匠的家人、后人的生活和费用,我们全包了。我们有,他的家人就有。”“好!”宝庆帮一干人掷地有声的含泪大吼道。
当汉阳府大堂的气氛达到最高潮的时刻,汉阳知府程庆煌喝令:“开始!”然后,扭头对剃头匠说道:“穿上铁靴,走吧!”众目睽睽之下,只见剃头匠大义凛然,毫不犹豫地裸脚穿上铁靴,用牙齿咬着短刀,忍着剧痛往前走,只闻道,一步一焦味;只听到,一步一“滋”声,剃头匠艰难地行了五步,倒在了汉阳府大堂。
汉阳知府程庆煌见状,立刻将惊堂木重重地啪在桌子上,道:“归宝庆!归宝庆!”宝庆剃头匠“打码头”的英雄壮举,震惊了汉阳府大堂内外的人群,又瞬间传遍汉水各码头和汉正街闹市。宝庆剃头匠五步定码头,他的狠劲吓退了“徽帮”。从此,汉江各码头特别是宝庆码头,千帆竟发,再无大的械斗和纠纷。从此,其他省份的商帮对邵阳人敬畏有加,再也不敢踏进宝庆码头半步。

文打官司武打架,为了争夺码头的控制权,百年来,宝庆帮和外帮发生过无数战斗,毫不夸张地说,宝庆码头是宝庆人用自己的智慧才智和胆识在刀光剑影的乱世中开拓出来的,为此流汗流血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此,宝庆帮势力进一步扩大。1937年,宝庆码头的销货达百万两白银,宝庆府各县经汉口宝庆码头运销武汉三镇的大宗物资,成交额分别达到:煤炭120万银元、木材80万银元、纸张60万银元、茶叶25万银元。宝庆码头区域内人口增至四五万人,共六街八巷,形成以汉正街为主轴,相继建起了庙宇、寺院、书院、会馆、衙署、商铺、民居,商业不断繁荣,成为一方富庶之地。

(邵阳资江“北门口码头”远眺)
【作者简介】陈建湘(1956- ),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省邵阳市政协研究室原主任。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陈建湘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赵河澄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在文首关注我)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