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熠熠人生
作者: 杨 东
我出生于 1956 年 12 月 31 日,那是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土坯房里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父母朴实的脸庞,也开启了我人生的旅程。那时日子清苦,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为生活奔波。可田间地头的泥土气息,邻里间淳朴的情谊,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底色。
1961 年春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跟随母亲进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落户。新土地充满未知与挑战,风沙大、水源少,生活条件艰苦。但兵团里大家相互扶持,让我渐渐适应。年少的我,学业中断,初中未毕业,高中也仅仅上了一个月,便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
在连队接受再教育时,我扛起坎土曼,面对广袤的土地,满心茫然。除草、播种、灌溉,每一项农活都不轻松。夏日烈日炎炎,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湿透衣衫;冬日寒风刺骨,双手长满冻疮。可在这片土地上,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满心自豪,也深知责任重大。部队训练艰苦,负重长跑、战术演练,每一项都考验着我的体能和意志。有次野外拉练半个月,每天负重前行几十公里,途中我体力不支,脚底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但看着身边战友坚定的眼神,我咬牙坚持。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在困难面前,只要有信念,就能战胜一切。
后来,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成为一名老师。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既紧张又兴奋。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常常备课到深夜,查阅资料、制作教具,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也明白了教育的意义。
1986 年 1 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上了新闻工作岗位,被借调到没有正式刊号的信息报当记者。记得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去偏远乡村报道一位老税务工作者的事迹。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我坐了一天一夜的班车,又换乘拖拉机,才到达目的地。到了村里,税务工作者骑自行车带着我走家串户,了农村的生活变化和他收税工作的艰辛。采访结束后,我满怀激情地撰写稿件,可初稿却被编辑批得一无是处。我没有气馁,反复修改,查阅大量资料,学习优秀稿件的写作技巧。最终,这篇报道发表了,还收到了读者的来信,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价值。
从地级党报到省级党报,再到国家通讯社,这一路充满艰辛。在国家通讯社工作的 17 年,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我曾在抗洪救灾现场,趟着齐腰深的洪水,采访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也曾在冰天雪地的边境,与边防战士们一同坚守,记录他们的戍边生活。那些忙碌的日夜,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2016 年 12 月 31 日,我退休了,本以为人生会就此步入宁静,可生活又给了我新的惊喜。先后被多家党政、企事业单位返聘担任专家顾问,这不仅是对我过往工作的认可,更是一份信任。而在南疆某市担任专家顾问时,我又兼起了竹笛吹奏传授教师。看着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性格各异、能力不同,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时刻要求自己并恪守:传授笛艺、分享学识、交流感情,做个好老师、好朋友。每一次示范吹奏,每一句耐心讲解,都是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希望通过竹笛,让学员们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我努力让自己成为并尽享 “真(诚)善(良)美(丽)纯(粹)高(雅)” 这五个方面的孤独老者。这份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喧嚣世界中坚守自我的宁静,是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回顾往昔,岁月的长河中,每一段经历都是一颗璀璨的珍珠。那些曾经的困难与挫折,都化作了如今的从容与淡定;那些收获的掌声与荣誉,也沉淀为内心的谦逊与平和。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很庆幸,在这一路上,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在竹笛的悠扬旋律中,与学员们共同成长;在顾问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余热。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这样的人生,才不枉初心、不枉此生。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