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民终不悔
一一读蓝文君报告文学《经理刘连义的幸福观》有感
口南秀山
一
在30年前,我就认识刘连义先生。那时候,我在利民供销社任采购员:他在虞城县供销社任人事科长,是我的上司。他为人正直,心底善良,说话和气,办事认真。
日前,我拜读了蓝文君老师文集《国家形象》报告文学卷《经理刘连义的幸福观》,才真正了解到刘连义先生的人生是不平凡的人生。他为了大众,为了事业,风风雨雨几十年,呕心沥血,一步一个脚印,铸造辉煌。
刘连义出生在1947年解放前夕,他9岁丧母,兄妹3人,数他为大,同父亲相依为命。刘连义小时候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父亲要饭把他们兄妹3人抚养成人。
刘连义至今没有忘记他上中学时,第二学期开学,家里拿不出书学费,愁得父亲团团转,饿得浑身浮肿的父亲在没有什么可变卖的了,便扛着几个子秫秸(高梁秆)到集上去卖。书学费虽然交上了,但是住校吃饭又成了大问题。他家是三庄集人,在离家十几里路的利民古城上中学,每星期日回家一次,返校时,父亲总是用全家仅有的一点红薯面掺些野菜为他做一锅子菜饼子,让他带到学校里充当每天的口粮。十几岁的年轻小伙怎能吃饱呢!刘连义总是紧着腰带读书学习。
1965年,刘连义初中毕业的时侯,全国形势有了好转,虽然吃不饱吃不好,总算不再吃上顿没下顿了,父亲也不再要饭了。刘连义那年十八岁,父亲为他省吃俭用,执意坚持为他娶了媳妇,那年妻子韩玉兰十七岁,因他相中了刘连义的人品,不嫌弃他家庭贫穷,一过门她就肩负起全家人的家务,洗涮缝补。并且,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全家人的生活虽然很苦,但是妻子玉兰从没有说过一句怨言话,吃苦耐劳,总算使这个残缺多年的家庭得以完整……
二
也可能是苦尽甘来吧。稍岗公社供销社在各大队设立代销点,每一个代销点要配备一个能真心为群众服务的代销员:因刘连义是中学生,人又聪明勤快,人品善良,所以大队干部点名推荐他干代销员。大队代销员也不是什么官儿,也不算职工,也不是干部,还没有人发给工资,待遇是从销售商品的微薄利润中获得。唯一是大队每天发给他一个劳动力工分。在那每天工分不值两毛钱的岁月里,刘连义很乐意干。父亲还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上级叫你当代销员,是对你的信任,咱全家都支持你,咱一定要把代销点办好,不能辜负上级对咱这份情。”岳父老远也跑来对连义说:“庄稼人手里没有现钱,免不了有赊账的,咱就是背点账,也得让乡亲们满意,可不能因为仨核桃两枣给大家闹翻脸呀!”“利息再薄,咱就是少赚点,甚至不赚,决不能少斤短两,变相提价,让乡亲们戳咱的脊梁骨。”妻子玉兰也站在一旁插话说。全家人七嘴八舌的嘱咐。刘连义沉浸在充满幸福感的激动中,他暗暗地下着决心,一定要把代销点办好,让群众满意。
当时一个代销点,公社供销社只发给150元的本钱,进货全靠个人付钱。刘连义为了方便本大队群众,为了乡亲们的利益,刘连义任劳任怨干大队代销员,于是,他积极向亲戚借钱去公社供销社去进群众生活日常用品。
刘连义在大队当代销员,凭着他对乡亲们的一片热情,凭着他那双勤快的双腿和一颗赤诚的心,自1965年起,销售收入年年月月在全公社夺冠。一般大队代销点月销售收入都在500元至600元,刘连义他却月月达到1000元至1200元:按销售额的3.%提成,刘连义每月提成36元,(那时候有的国家干部每月工资才拿到30元),全公社代销点评先进时,年年获奖成了刘连义的“专利”。
刘连义在大队代销点当代销员,突出的表现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1970年,他作为全县第一批合同工被选拔到稍岗公社供销社的三庄集供销社上班,一干就是16年。
然而,刘连义在三庄供销社16年里,他虽然一直生活在开心快乐的工作氛围中,但是他所付出的辛苦勤劳也是巨大的。在供销社当合同工一个月只有30元的工资:30元的工资待遇,他一拿就是9年,9年里,他却坚持做到每天天不亮就赶到店里,直到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被同事和周围的群众称为以店为家,两头不见天日的“工作狂”。
刘连义在稍岗供销社艰苦创业16年,他从合同工转正,入党,提干,任门市部会计,晋升主管会计师职称,后任稍岗公社供销社会计,副主任…他真是可谓“年年见喜,步步高升”……
三
1986年3月,年近40岁的刘连义,虞城县供销社领导突然找他谈话,要把他从稍岗供销社调到县里工作,让他任县供销社纪监科科长。这件事儿,刘连义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还会再得到县里提拔和重用。因刘连义不管干什么工作,他从不违犯原则,总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工作。他在县供销社干了一年纪监科长后,因工作需要,1987年3月,他又被调任为县供销社人事科长,不久又被任命为县供销社工会主席。同时兼任人事科长,继而他又被任命为县供销社副主任。并且仍兼任着工会主席和人事科长职务,他一身兼三职,也可谓官运享通了。
刘连义在虞城县供销社任纪监科长和人事科长期间,亲情友情,经常说客盈门把他困扰。然而他却时刻牢记着自已是党的纪监科长及人事科长,是全县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纪监科长及人事科长,徇不得私情。因此,不论是来自任何方面的缠扰,他都一律排除解决,用党的纪律标尺和人事制度的规定,来维护党的形象。
刘连义在虞城县供销社任人事科长及主抓人事工作副主任职务的八年里,他没有为自己安置过一个亲属和子女。他的亲侄和妻侄,都是农村青年,想借他的“权力”找个工作干,缠了他多年,始终也没有讨得一个圆满的说法。他的二女儿在县联营公司上班,并且有会计师职称,儿媳妇在县社工商所上班,有的发不下来工资,有的下了岗,他对自己的亲属没有“开后门”去调换好的工作。于是,家人们对他多有抱怨。因刘连义当“官”清正廉洁,不寻私情,两袖清风:所以,深受属下敬重,职工爱戴,一直赢得领导好评。
` 四
刘连义任虞城县供销社工会主席时,他积极为职工说话,努力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创办“职工之家”俱乐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他想方设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把全县供销社系统职工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他先在县供销社机关办起了阅览室和职工之家,组织一支蓝球队。接着,他又深入到下属十几个单位建立了工会领导小组,把工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相继创办起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象棋室,等各种职工文化场所。尤其是盛大节日,还举办全县供销系统文化竞赛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深受广大职工拥护和领导好评。在他任县供销社工会主席那些年里,全县供销社系统文化活动不但涌现出一大批出席省市县先进单位和个人,刘连义本人也被评为省优秀工会工作者。
在九十年代初,虞城县供销社农资公司是一个拥有相当规模和优势,经济实力较为雄原的单位。在计划经济年代里,该公司担负着全县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任务。化肥,农药都有“内部价”是一个全县最“吃香”的单位。然而,一夜之间的工夫,该公司说垮就垮了,即将走向“倒闭”之路……
于1995年5月12日,虞城县供销社领导果断做出决定,由刘连义带领工作组进驻农资公司,并让他兼任该公司经理,负责全面工作。
刘连义万万没有想到,在他48岁的时侯,组织上又对他委以新的重任,而且,又是受命于危难时刻,他深感责任重大。
刘连义新官上任后,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多年工作经验,团结老客户,结识新客户,自己亲自出差,跑遍全国各地,到生产化肥,农药厂家联系业务,广开进货渠道。同时,进一步对公司强化内部管理机构,经过半年的努力奋斗,到1995年底,农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使企业当年摆脱了困境。全公司200多名职工都高兴地拍手叫好!满面笑容地说:“咱们跟着刘经理好好干,一定有饭吃”。
在县供销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公司全体职工的努力拼博下,1996年,农资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7000万元的引人注目数字,再次打了个漂亮仗。
刘连义一贯生活很俭朴,为公司发展,为利润上升,为职工有饭吃,他从来不利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次,他和本公司两位同事出差采购化肥,他们不住豪华宾馆,专找普通小旅社住宿,吃饭不进大酒店大吃大喝,单进小饭店吃便饭,随他一起出差的同事都感觉丢身份,说刘经理真“抠”,真会过日子。
刘连义听了动之以情地对同事说:“咱们出差无论吃住,要能节省就节省,一是咱还欠上级贷款没还清,二是咱公司几百号人每月开工资就得几十万元,三是咱公司还有那么多贫困户需要照顾,所以我们能节省就节省,多多为大家着想呀……”俩位跟他一起出差的同事听了刘连义的一番话,都很受感动地说:“刘经理为咱公司操心,想得太全面啦!”
刘连义花公钱“抠门儿”,但是该花的钱,就是支出再大,他都舍得花。如县里举办书画竞赛他赞助过:为新老客户业务所需,他在大酒店安排过:为离退休职工上缴劳动保险金,每年一二十万元,他没有含糊过……
尤其是对本公司的困难户,特困户,刘连义时刻掂记在心里,有时他出远差,需要在外地时间长些,临走时,他总是先把困难职工家中的事儿妥善处理后再出差。
本公司青年职工陈世海,孩子患重病住进医院里。陈世海本来家庭就很困难,孩子有病又无钱治疗,他思想压力很大。为此,刘连义一方面从公司为陈世海解决了3000元救济款,一方面号召本公司全体职工为陈世海捐款,让大家发扬献爱心精神。在刘连义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捐款达上万元,感动地陈世海一家人痛哭流涕。
本公司职工沈治国,全家5口人,只靠他一人上班拿工资养家糊口,家中特别困难。刘连义得知情况后,先是自己掏腰包送他200元钱,以解他燃眉之急。然后通过县供销社工会,又为他解决了部分救济金。为此,刘连义又召开公司班子会议,破例为沈治国的爱人安排了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大家生活很困难,当领导的就是吃得再香穿得再好,心里也不是滋味儿,”刘连义告诉笔者说。
刘连义从1965年到大队代销点当代销员,后到县供销社任纪监科长,人事科长,工会主席,县供销社副主任,一直到农资公司任经理等,他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也无论是工作作风,还是生活作风:他始终坚持堂堂正正做人,理直气壮办事:对上无愧于党的培养和信任,对下无愧于广大职工的希望和期待。
刘连义几十年如一日,心里坦坦然然,
公公正正,无私奉献,一生为民终不愧!
作者简介:
南秀山,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小小说创作研究会理事:商丘市淮海战役研究会会员:商丘市政协文史委员:虞城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利民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利民镇档案室管理员。曾任《京九博览》《黄淮评论》《商丘党史》《商丘工作》《健康导报》《少年素质教育报》《安全教育周刊》等特约记者。当过民办教师,当过煤矿工人,现任利民镇政府通讯员。自1995年以来,在县市省等级报刊上发表新闻报道800余篇;发表小说故事,散文杂文,诗歌曲艺,通讯报告文学等文学俾品300余篇(首);发表摄影报道58幅。有20余篇作品曾获奖。 特别是采写的《故道村官》《梨园情歌》《从坎坷路上走出来的人》三篇报告文学,相继发表在《京九博览》《黄淮评论》《文化商丘》三家杂志上,2008年与2009年两年两次被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中华大地之歌”征文评选组委会分别评为一等奖, 在2008年11月9日与2009年11月20日两年两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两年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国家有关领导人及全国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同时,还与毛主席的孙子,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副部长毛新宇单独合影。 2017年又出版一部文学作品集《忠魂》一书,约6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