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杭州湾跨海大桥(随笔)
刘方
当豪华大巴缓缓靠近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那一刻,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钢铁巨龙横卧在浩瀚的海面之上,气势恢宏,令人震撼不已。这座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大桥,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更是一段传奇故事的见证。
杭州湾跨海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湾海域之上,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它的建设始于2003年6月8日,历经近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在几年的运营初期的时间里,建设者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这座大桥的建筑结构堪称精妙绝伦。它采用了S型曲线设计,全长36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S型曲线的设计不仅使大桥的外观更加优美,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海面上舞动,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减少桥墩阻水率,同时也有助于司机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大桥主体工程由桥塔、主桥、引桥等部分组成。桥塔造型独特,像是巨人的手臂高高举起,为过往船只指引方向。主桥部分采用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巨大的钢索从桥塔上垂下,与主梁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稳固而又美观的整体。引桥则将主桥与陆地相连,使车辆能够平稳地上下大桥。

说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筑工程造价,那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118亿元。而令人瞩目的是,这座宏伟的大桥由当地17位民营企业家集资建造而成,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创举。这17位民营企业家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卓识,毅然决定投身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他们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为大桥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管理和协调工作,为大桥的顺利建成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们的勇气和魄力,不仅成就了这座世界级的工程,也为民营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在经济方面,它大大缩短了宁波到上海的时空距离,将原来的4个多小时车程缩短至2个多小时。这使得宁波、嘉兴等周边城市更好地融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带动了物流、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区域内流动更加便捷,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交通方面,它成为了连接杭州湾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同时,它也完善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为国家的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交流方面,大桥的建成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融,不同地区的人们往来更加频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更加顺畅,增进了区域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感。
远眺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座大桥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承载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凝聚着17位民营企业家的智慧和勇气,更寄托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时代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飞速发展和强大实力;它也是一座连接未来的桥梁,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当大巴终于到了桥的那一头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将大桥染成了金色。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这座大桥在未来岁月里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见证着更多的辉煌与奇迹。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伟大的建筑,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简介:刘方,男,笔名,糊涂一郎,江苏淮安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各类文学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