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龙窑
路边
开篇
少儿时代,与同学村童嬉戏,在龙窑背上滚过,在龙窑腔内爬过。当时却没有意识这是一种幸运,一种造化,一种幸福。全国数以亿计的红领巾们,有几个见过龙窑?我见过,而且不是一座两座,是一个庞大的龙窑群。站在龙窑顶端抬眼四看,处处是苍龙卧岗,窑烟怒放。置身龙窑,却不知龙窑真面目。受养龙窑,却没有用心去亲吻她、感恩她。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了有龙窑的陶瓷厂,满以为可以放开心灵去拥抱了,龙窑却象挤干了乳汁的母亲,终于停下了衰老的脚步,躺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陆陆续续,号称全国百大企业之一的宜兴陶瓷公司,全部摒弃了传统的龙窑烧成方式,代之而起的是步伐更大节奏更快的煤烧、油烧或气烧隧道窑、推板窑等。
随着岁月的远逝,龙窑的身影逐渐从记忆中淡出,而龙窑的灵魂却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我问自己:“是什么时候种植了龙窑呢?”另一个我回答说“呵呵,自从听了老前辈的厂史报告,自从听了师傅们的工余传说,也许当你踏上了这块带有陶乡固执记印的梦幻水土时就开始了吧。”是的,龙窑,每一次听你的故事都让我惊叹,每一次听你的传奇都让我震撼。当历史的浪潮把硕大的陶瓷公司也推到了沙滩,我们惋惜它竟没有留下一座完整的龙窑1作为文物保护时,猛想起听说过镇东郊前墅,有一座唯一的公司管辖之外的古龙窑,居然还在吐着窑火,顽强地向人们证明着龙窑的生命力。
对话龙窑
龙窑,我来了。在阔别三十余年后,又见到了你熟悉的身影。虽然比起公司的那几十座同伴,你四十三米的身材略显瘦小,但你六百年的高龄,绝对可以自豪。如今你已经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刻石昭示,与广东石湾龙窑一起立为硕果仅存的两大在烧古龙窑。不仅还在养育着一方窑工,还担起了人们旅游、瞻仰、怀古甚至朝拜的神圣使命。这不,刚举起相机,就巧遇了梅心蝶骨、雪域百合等一帮前来探古的宜兴网网友,热情的东道主窑长张小伟先生当起了导游。
我隐约感到脚下的龙窑有了灵性,与我那穿越时空的思绪相连。“老前辈,真的是你吗?你有话要说吗?”“是的,孩子,我就是龙窑。”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冥冥中响起,“说我老前辈不敢当,在宜兴的窑场里我还是个小弟弟,在中华的窑业里我更是个孙孙子呢。”“那么,老前辈,你的大哥哥是什么时代的呢?或者说,你的祖先是什么时代的呢?哎呀,干脆打破砂锅问到底,最早的窑又是什么样子呢?”“呵呵,最早的窑呀,最早的窑就是羊肉炉子呀。”“羊肉炉子?怎么会是羊肉炉子呢?”“哎,说来话长。六百岁的我也是听前辈们口口相传才记忆这些的呢。”
诉根说源
我的唠叨就从近万年前华夏文明趋向繁荣开始吧。在新石器早期,中国先后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文明先驱,他们是发明记事符号的伏羲、发明钻木取火的遂人和发明农耕生产的神农,你们称之为三皇。有了火以后,你们的祖先逐渐以熟食取代了生食。为了追求火热的利用率,他们在烤羊肉时加盖石块石片。后来伏羲氏堆砌了固定的炉灶,并以此发明了八卦符号,所以窑就是“穴+羊+火”写作“窯”。羊肉可以果腹,羊皮可以保暖,所以羊是吉祥之物,并逐步成为他们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宗的首选之物。
相传有次炎帝即神农,捏了个泥羊放进炉灶里烧烤作陪祭品,居然烧出了象石一样坚硬的窑羊,即吃温两百度左右的烧土器。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陶器,在窑羊这件陶器上,炎帝悟出了禅让道理,把部落首领位置让给了更为出色的黄帝,翻开了五帝时代的史册。
实际上中国第一件陶器的诞生与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也大约是容器。西方哲人恩格斯说:“在许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编织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目的在于使其能耐火。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的东西,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其实传说远远落后于史实,炎帝距今不足五千年,而你们考古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陶片,科学鉴定不是证实了乃为中华民族两万年前的杰作吗?这几乎与中华宗主之神,即云南沧源盘古的岩画同一时代。
这里请允许我继续按传说为序说事,五帝之一的帝喾掘地为穴,创制了地穴窑,窑温达三百多度,他成了中国陶瓷窑的开山鼻祖。他的时代便叫做喾窑时代,“喾”是穴窑的意思,他的后裔创建了殷商帝国。另一帝唐尧又将地穴窑造得更加密闭并加置了烟囱,使窑温骤升到近九百度。那时的唐尧写作唐陶,“陶”读作(yao),与尧同音,合“耳+缶+ㄅ”三字而成,这个耳朵就是烟囱,他的后裔创建了西周帝国。五帝之末的虞舜是个制陶高手,他创制了陶碗、陶锅和陶农具等大量日常陶具,是你们公认的华夏陶瓷之祖。虞舜的接班人是大禹,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国——夏。奴隶制国家夏以及他的王室祭祀与享受的奢侈,推动了夏陶业的飞速发展,夏末出现了馒头窑,商初,我的祖先——龙窑终于问世。当然,最早的龙窑还不是我这个样子,只是把馒头窑拉长一点而已。
宜兴龙窑
龙窑爷爷没有告诉我他老人家的宜兴大哥诞生于何时,难道1975年南大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在涧众村发掘的唐代龙窑遗址真是宜兴老大的见证?我认为不然。考古证实宜兴陶瓷最早的实物是骆驼墩遗址出土的碎片,有七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宜兴处于太湖之滨荡湖平原沼泽地带,发展脚步缓慢,也不至于比目前已知的浙江上虞、福建蒲城和江西抚州等南方商代龙窑遗址晚两千年。民间歌谣说“周朝江山八百年,处处山头冒窑烟”,说明周代的陶瓷业很是繁荣而且普及,这些就着山头建造的窑绝对不会不包括龙窑,也绝对不会独独空过宜兴。
目前宜兴虽然没有发现周代窑址,但周代陶瓷残片却是俯首皆是。春秋时期,宜兴地处吴越边陲,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与越国腹地不可同台而语。越灭吴后,越国大夫范蠡急流勇退离开政治舞台,辗转各地而最终致富于山东定陶。相传范蠡乘船西渡太湖到的第一站就是宜兴丁山,现在丁山窑场还在传说他潜心陶业,改革了制陶和烧陶工艺,使丁山陶瓷生产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探索制作大件陶器,如缸、坛等大容器,因而被后世称为造缸先师。也就是说丁山的大件陶器是从他开始的,另外他改革了烧成工艺应该就是改造了窑炉,或者说建造了龙窑。只有龙窑高大的窑腔和宽阔的门户,才能容纳大件陶器的进出装烧。
范蠡来自中原地区的楚国,又长期在越国担任领导职务,走南闯北,对商周中原陶业生产工艺流程绝对相当熟悉。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第一座宜兴龙窑,最迟诞生于范蠡时代,地址就在丁山黄龙山。两千五百多年以来,黄龙山开采的甲泥,一直是缸类大件陶器的骨力泥料,这也与丁山的民间传说相符合。听老辈人说,范蠡是在黄龙山下大水潭边上做坯烧窑的。今天的蠡墅菜场那时是十字河口,向东,今在米厂北面尚剩余一段叫东浜河。向西叫西浜河,考古证实西浜河淹没于宋代,西浜河尽头有个大水湾。西浜河淹没后,大水湾被改叫作大水潭。向南通蠡河叫前浜,今在影剧院东尚剩余一段河。向北叫后浜,通蠡墅河,后浜河直到十余年前因城镇建设才填没。
范蠡就着山坡建造的蠡窑丁山人第一次见识,便叫作长窑。后来丁山的窑越建越长,如苍龙卧岗一般,才叫作龙窑。范蠡在蠡窑边上的住家叫蠡墅,站在蠡墅的阁楼上,热火喷薄的蠡窑和风景如画的大水湾尽收眼底。每天清晨,西施就在这阁楼上临窗远眺,梳妆打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与范蠡一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人们制陶的越国美女,便在蠡墅的遗址上建造了西施梳妆台。《丁蜀镇志》说:“西施梳妆台位于大水潭边黄龙山下,原有两层石屋,称无梁殿。民国年间乞丐的露尸无处落葬,往往被拖进石屋。民国三十一年,与斗阁庵同时被日军所毁。”
丁山中央楼北面的“山头上”过去叫“鼎山”,丁山地名也由此而来。《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之九》说:“蠡墅在鼎山之西”,就是说的梳妆台蠡墅旧址,现在的蠡墅旧址一带是嘉华苑商品楼居民新村。西施居住的蠡墅发展成村落后逐步向东,今天已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大型社区,而且这个社区不包括嘉华苑,其中心位置蠡墅菜场已经在“鼎山”的东北面了。
千年窑业
我站在窑颠,举目四望。东面是壤接苏浙的太湖烟波,南面是颠连起伏的天目余脉,西面是诸障相阻的扬子古道,北面是沃野百里的荡湖平原。这是上苍捡选的风水宝地,上苍在这里赐予了我们极为丰富的无机矿物硅酸岩陶土。于是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愈烧愈旺。龙窑不是隧道窑,不能日夜连续烧成。而是一窑烧成了,重新装坯,烧另一窑。我们有缘,看到的正是烧窑。虽然我背书包年代天天见,但今天见到,依然有些激动。窑工们忙着朝鳞眼洞投松竹柴火,透过烈焰,陶坯在千余度的高温煅炼下,晶莹剔透,宛如红玉。我的思绪却又从鳞眼洞的光芒里追寻起千年窑火的轨迹来。
随着海岸线每年四十厘米的速度向东推移,宜兴逐步成为宜居地区。地肥农蚕茂,水广鱼虾足。农业和农副业发展带来的购买力是窑业生产的源动力;百里山峦的松竹柴薪是窑业生产的燃料保证;四通八达的水运线路是窑业生产的销售保障。特别是政治中心南移,建都南京的东晋、东吴、宋、齐、梁、陈六朝时期,拥有十余万人口之众的经济军事大县宜兴更显得举足轻重。一时龟龙麟凤集聚,社会名流接踵,如担任过宜兴太守的文化大家桓玄、羊欣、王俭、毛喜、刘瑱、任昉,以及留下墨宝的顾恺之、王羲之、陆机等等。1949年后陆续出土和近年宁杭高速公路及宁杭高速铁路施工出土的六朝古墓,均见证了宜兴粗陶和青瓷的辉煌成就。一千两百余度的窑温奠定了宜兴陶瓷在越窑系中的杰出地位。与浙江上虞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同志在他的《瓷国游历记》中说:“有些专家认为,浙江北路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宜兴。”
大唐政府对民间青铜器的限制使用,激发了社会对日用陶瓷品的大量需求。宋代,为了防止硬通货的流失,政府规定凡购买外国商品,均以棉帛、丝绸、陶瓷、油漆等物品博易,不得使用金银铜等。这个政策使宜兴窑货与其他地区窑货一起成批量地走出国门,远销亚欧及世界各地。考古和相传均证实,唐宋时期的丁山龙窑,已成群体规模了。我在黄龙山山麓、茅庵山山麓、青龙山山麓、台山山麓、蜀山山麓、鼎山山麓、军山北麓、南山北麓、楚山北麓等地,均见过大量的碎陶片,专家也证实确实是千余年来龙窑的遗物。如果算上目前镇区已被挖平的那些古窑墩龙窑遗迹,丁山历史上先后存在过的龙窑绝对超过一千座。中国陶都的历史沉淀,可见一斑。
盘窑与烧窑
记得初进厂时,师傅纠正过我关于造窑的讯词。说,不能问厂里的龙窑什么年代建的,只能问什么年代盘的。就像旧时过年去街上买财神画像,不能说“买”而要说“请”。龙窑的烟囱也不叫烟囱,叫烟山,“囱”会“冲”了龙王的,做生意忌讳说“熄火”,所以龙窑烧成结束后要叫落山。太阳落山,明日还会东升。
龙窑在商代叫长窑,是苗蛮先民将自己的图腾“龙”赋予了它而神化起来,据说唐初窑龙曾显圣救渡过真命天子李世民。这么个有灵性之物自然不能说建造了,但龙窑说到底还是我们聪明的先辈们建造的。明清时期,在丁山众多的龙窑建造者中,白宕鲍家盘窑帮以其上乘的建造质量享誉整个窑场。龙窑是陶业生产的最大设备,耗资约折大米两千石左右,往往是投资户一家或几家身家性命所系,窑主要求自然斤斤计较。盘窑帮的工匠们不仅要技术精湛,还要品福俱佳。品是人品好,福呢,最好上有长寿长辈,下有儿女成群,绝对不能是鳏夫。另外龙窑建造时,女人不得前往。就是平时,女人也尽量不去窑上,以免污了龙阳之地。
龙窑一般依坡旁水而建,没有山坡也要筑个土墩,前墅龙窑就在一个大土墩上。龙窑上高下低,坡倾二十度左右,拱形跨背,两侧有三、四十或五、六十对的投柴圆洞,俗称鳞眼洞,长度在三十到八十米之间。窑腔为拱形隧道,高宽各约一米五到二米,窑身一侧有上中下三个户口,也就是窑门洞,供生坯进去和烧熟的清货出来。俯视窑内平面为船型,中间宽阔而两头窄小。一窑陶坯肩挑人抬上去和清货出来,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但这个劳动付得值得。因为根据火势向上的原理,龙窑不仅节能,还能获取比馒头窑更高的窑温。
烧窑从最下面的炉膛口也就是炉尖嘴烧起,全窑过去只有炉膛间盖有房子。上世纪20年代开始,龙窑背上逐步盖起了长长的遮雨棚。炉尖嘴比地面低近两米,由值窑佬用木柴点火焚烧。火逐步加旺,炉膛和窑腔逐步递温。大火要烧一个昼夜才停止,并封好炉门。再由烧窑佬用松枝投进鳞眼洞焚烧。每个鳞眼洞要用十多捆松枝,全窑要烧一二百担松枝。鳞眼洞也要一对对由下而上封起来,直至窑梢头烟山而宣告落山,也是一个昼夜。然后冷却一个昼夜,即可开窑。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丁山周边十六个县被动员起来,利用独轮车、板车、马车和摇橹船,源源不断地向丁山窑场运送松竹木柴。据说年耗竟在三十万吨左右,声势极为浩大。后来炉尖嘴普遍采用烧煤,才得以缓解了柴荒。
祭窑
我在前墅龙窑没有看见“牛头”和“马面”,1949年后破除迷信,祭窑仪式一概废除。近年祭祀活动有所恢复,不过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情怀。张小伟先生说:“你年龄比我大,该知道一些祭窑的事吧。”呵呵,是知道那么一点点,但也没见过,是从我师傅们那里听来的。
过去人们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敬畏自然力量和神灵鬼怪,事事设祭,窑场亦不例外。龙窑建造前,窑主要请风水先生看所选位置,看好后选黄道吉日动土奠基,设三牲五鼎祭土地山神,请觋人和德高望重的乡绅来主持祭礼并唱读祭词。三牲是指马头、牛头和羊头,古代还以活品现场杀祭。五鼎是指用器具盛放美酒佳肴,“五”不是具体的数字,泛指丰富的祭品。
龙窑建造后,在炉尖嘴边和靠近炉膛间第一个鳞眼洞边,各安置一块约长、宽六十公分及厚十公分的石板,边上再立一块约宽三十公分、高一米及厚十公分的石条。
炉尖嘴边的一般用天子石凿成,石板叫牛头,石条叫南方神位,上书“火德星君大神”六字。火德星君本名祝融,为五帝之一颛顼的重孙,是中苗领袖,因中苗居住在南方,故俗称南方星君,是四方神之一。他生前担任过传播火知识的火官,被后人尊为火神。龙窑每窑点火前,窑主会在牛头上设五鼎祭并念祭词祈祷。祭词大意是:“上天敕封火德星君,下界敬尊南方神明。甲子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某龙窑点火,窑主某某某跪拜叩首,焚香祷告,恭请临佑,享我烹尝,佑我兴旺。”
鳞眼洞边的一般用石灰石凿成,石板叫马面,石条叫窑德神位,上书“窑德星君大神”六字。窑德星君俗称窑头神明,本名昆吾,为祝融弟吴回孙子,夏代受封为伯,相传不仅能制陶,还是一个陶窑建造高手,被后人尊为窑神。也是每窑祭,本来在火神前,因是晚辈,故移在后,只有新窑第一次点火,是先祭窑神后祭火神。其他地区也有供虞舜、老子、赵万硕等为窑神的,奉祭祝融和昆吾习俗,说明丁山窑传自汉文化炎黄、东夷和苗蛮中的苗蛮文化一脉。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