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宁人的集体记忆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印象同时存在着——一种是现实中的街巷市井,另一种则是印在火柴盒上的铁塔与声远楼。这些不过掌心大小的商标图案,却承载了几代济宁人的共同记忆,成为城市变迁的特殊见证者。
济宁火柴厂始建于1950年代,其出品的火柴商标上,铁塔与声远楼的组合图案堪称最经典的视觉符号。这座铁塔实为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所建的崇觉寺铁塔,是我国现存六大古铁塔之一;声远楼则是明代建筑,因楼上悬钟声传十里而得名。两座建筑比邻而立,形成"塔影钟声"的独特景致。
从解放初期粗糙的单枚卷标,到改革开放后色彩明丽的卡标,同一个景观在不同年代的商标上呈现出迥异的面貌。五六十年代的印刷多用单色或双色套印,线条粗犷有力;七八十年代逐渐采用四色印刷,塔身青砖的质感、楼阁飞檐的细节都得以细腻呈现。这些方寸之间的变化,恰似一部微缩的印刷技术发展史。
在计划经济时代,济宁火柴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老济宁人解玉群回忆:"那时买火柴不看牌子,只看上面的画——有铁塔的就是咱济宁的。"火柴盒上的图案成为最深入民间的城市名片,甚至衍生出特殊的收藏文化。
"小时候集火柴标,铁塔图案的最难找。"69岁的收藏爱好者苏长富说,"因为大家都不舍得把带家乡景的火柴盒随便扔掉。"在他的藏品本里,不同年份的铁塔商标按时间排列,能清晰看出图案从写实到写意的风格演变。1984年版的卡标上,设计师大胆采用仰视视角,让铁塔在晚霞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这个版本如今在收藏市场上价格已翻了几十倍。
细察这些火柴商标,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早期的铁塔图案严格遵循实景,连塔身第五层明显的内收曲线都准确还原;而1987年设计的"旅游纪念版"却将两座建筑距离拉近,中间添加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杨柳,营造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这种艺术处理,恰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
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商标无意中记录了城市环境的变迁。对比1958年和1992年的商标,可以清晰看到铁塔周边建筑群的变化——前者背景空旷,后者已出现现代楼房轮廓。火柴厂美工卓先生回忆:"90年代我们设计时,得把远处的电线杆都修掉,不然领导说破坏古塔的意境。"
随着打火机的普及,济宁火柴厂于2003年停产。那些印着铁塔的火柴盒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却在另一个领域重获新生。现在济宁的古玩市场上,一套完整年份的火柴商标能卖出上千元;文创商店里,复刻版的铁塔火柴成为抢手的伴手礼。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小小的火柴标当年可是咱济宁的'暗号'。"老市民田秀坤笑着说,"去外地出差,在旅馆看见服务员用的火柴印着铁塔,马上就知道遇见老乡了。"这种由日常物品承载的地域认同,正是工业遗产最动人的部分。
站在今天的声远楼下仰望铁塔,会发现现实景观与火柴商标上的形象已然不同——周边高楼林立,古塔显得不再那么高大。但那些保存在商标方寸之间的塔影楼姿,却永远定格着这座城市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位老收藏家说的:"火柴会熄灭,但印在上面的家乡,永远亮堂堂的。"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