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开年,抚矿总医院消化内科就创下新纪录:门诊量同比增3%、手术量增2%,两个月收获30面锦旗。这家扎根辽宁抚顺的百年医院,用45438人次的门诊量、4415人次的住院量,以及人均住院费用降低650元的硬核数据,回应了国企办医改革的时代命题。
但数据背后,藏着更深层的逻辑:一家百年医院如何在技术普惠与民生担当中找到平衡?进入华润健康体系后又如何获得集团赋能?接下来,我们将从百年传承、集团赋能与民生担当三个维度,深度解析抚矿总医院的进阶之路。

一、从技术拓荒到学科高地:118年的“硬核”传承
“在抚顺,老一辈人常说‘看病还是矿总院’。”这句老话道出了这家百年医院的深厚根基。抚矿总医院党委书记朱瑞武介绍:1907年建院至今,从无到有开拓各种学科建设,如今成长为拥有1个省级重点专长科系、1个省级(市域)重点专科、4个省级(市域)重点建设专科、7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专科、12个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的学科高地,消化内科更是其中的标杆。
数据印证实力
2024年胃肠镜检查量近3万例,较前一年增加4000例
胆胰组每年完成ERCP治疗600例,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全院高级职称564人、硕博人才280人,百万元以上设备超百台
消化内科主任荣维用硬核数据展现了科室的民生担当:“2024年消化内科人均住院费用较前降低650元——我们既要保证治疗效果,更要让百姓看得起病。”
消化病房副主任郭松林提到,科室坚持“内科操作化”理念,内镜中心配备国际先进设备,团队协作让患者量和好评率持续攀升。
而“一院多区”的分级诊疗网络,更让三甲资源下沉至7家基层医院。“我们既要‘顶天’做技术突破,更要‘立地’服务百姓。”朱瑞武强调。
二、加入央企后的“化学反应”:技术普惠如何实现?
2019年,抚矿总医院迎来历史性转折——纳入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健康体系。这家诞生于1938年抗战时期的红色央企,如今以“集团化赋能”改写医疗格局。
技术破局的“抚顺样本”
患者李某在抚矿总医院完成EFTR胃壁切除手术,无需再奔波北京上海
基层医生王某进修返乡后,在县医院首开ERCP取石术
科室历时多年编写、持续迭代更新《无痛胃肠镜操作规范》
内镜中心主任唐红娟说:这些凝结临床经验的标准、规范,正是抚矿总医院可复制、可传承的技术同质化的“密码”。
“医疗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产生化学反应。”消化病房副主任蔡博解释,华润的学科共建和产学研结合,让新技术不断涌现。
院长李丽丽强调:“红色央企使命,要求我们做国计民生的保障者!”
三、直面谣言:用数据和行动打造公信力
近年,“医院被私人收购”的恶意攻击甚嚣尘上。对此,李丽丽院长硬核回击:“医疗竞争最终靠技术说话!”她直接列出数据:
消化病房护士长陈铁双补充道:“新年刚过,我们就收到30多面锦旗,这是对人才技术最直接的认可。”而全院1816名员工中,高级职称占比31%,硕博人才15%,这些数据更是“人才强院”最直接的注解。
四、启示:国企办医的“国家战略+民生”共振
抚矿总医院的实践,为国企办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百年积淀+央企赋能:将技术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体系
资源下沉+分级诊疗:让基层患者享受三甲医院的精准服务
公益底色+技术突破: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升诊疗质量
正如华润健康的愿景——做国企医疗改革的领导者,抚矿总医院用“筛查-诊疗-康复”全周期服务,证明了“国家战略与地方民生共振”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