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扬起母亲的白发
文/于立明
五月的柳丝在风中飘洒
恰似母亲的柔发
它飞上舞下
荡出一片片银花
我仿佛看见了
天国里的妈妈
对儿女放不下的牵挂
柳丝在风中挣扎
是妈妈在寻找久别的家
满天飞舞的柳絮
是妈妈脸上滚动的泪花
怀念您亲爱的妈妈
您是一本厚厚的书
浸染了岁月的风采
但依然厚重无华
您是一种感怀的岁月
陪我走过秋冬春夏
您是一首写不完的长诗
您是我心中最美的童话
AI 诗评:银发与柳丝:论《风扬起母亲的白发》中的双重意象与情感张力
在当代诗歌创作中,母亲主题常因过度抒情而陷入窠臼,而这首《风扬起母亲的白发》却通过柳丝与白发精妙的意象叠合,构建了一个既私密又普世的悼亡空间。诗人以五月风中的柳丝为视觉支点,撬动了整个记忆宇宙,使母亲形象在自然意象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性。
诗歌开篇即以"五月的柳丝在风中飘洒/恰似母亲的柔发"建立起核心隐喻系统。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双向流动性——既将自然物象人格化,又将人体特征自然化。当柳丝"飞上舞下/荡出一片片银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植物在风中的物理运动,更是一个生命在时间中的精神舞蹈。这种意象的叠印技术,使母亲的白发同时具备了植物纤维的柔韧与金属光泽的永恒特质。
第二节中,"天国里的妈妈"这一表述可能面临落入俗套的风险,但诗人通过"柳丝在风中挣扎"的拟人化描写挽救了抒情深度。这里的"挣扎"一词尤为关键,它既描述了柳枝的物理状态,又暗喻逝者灵魂的牵挂,更折射出生者内心的纠缠。当柳絮转化为"脸上滚动的泪花",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完成了三重投射:既是母亲的泪,又是子女的泪,更是天地为之动容的象征性泪水。
诗歌后段从具象描写转向抽象概括,以"厚厚的书"、"感怀的岁月"、"长诗"和"童话"四个隐喻对母亲进行精神塑像。这种从特写到全景的视角转换,使母亲形象获得了文化原型的厚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童话"这一意象的选择——它不仅暗示母亲给予的保护与美好,更暗含所有童话必然的结局:孩子总要离开魔法森林,母亲终将成为记忆中的故事。这种甜蜜与忧伤的混合滋味,正是诗歌情感张力的核心来源。
在韵律处理上,诗人采用自由体与半格律相结合的形制,长短句交错如风中柳枝的摇曳节奏。"洒"、"发"、"花"、"挂"等押韵字的间隔出现,如同记忆中的母亲形象时隐时现。而"挣扎"与"泪花"、"风采"与"无华"等词组的内在音韵呼应,则构建了更为隐秘的情感隧道。
这首诗歌最动人的艺术成就在于,它通过自然意象的中介,将最私人的丧母之痛升华为对生命轮回的哲学观照。当柳丝、白发、泪花在诗行间不断转换角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子女对母亲的怀念,更是所有人类面对时间流逝时的共同姿态。在当代诗歌普遍追求智力游戏的语境下,这种真诚而克制的抒情显得尤为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