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
《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十八章:
技校岁月·苦乐交织的青春注脚
1980年3月,离技校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家里人都在为我忙碌。姐姐连夜炒了炒面,又用猪肉炒了芥菜疙瘩咸菜,装在罐头瓶里,油汪汪的香气裹着咸香,让我忍不住咽口水。临行那天,二哥、二嫂、姐姐,还有弟弟都挤到了三岔河客运站。父亲站在土路上,他那时在三岔河搬运队当装卸工,腰背虽已有些弯曲,但仍硬朗地扛着我的行李,手里攥着用旧报纸裹着的五块钱——那是他省了半年的烟钱。他把钱塞进我手心,掌心的老茧擦过我手背时,粗粝得像砂纸:“到了学本事,别惦记家里。”
通往扶余县的大客车在土路上颠簸将近4个小时后,终于摇晃着驶进扶余客运站。远远看见在油田工作的大哥穿着油田发的黑色垄沟棉袄,在出站口冲我挥手——他在扶余油矿上班,得知我今天报到,特意跟工友换了班来接站。“可算到了!”他笑着接过我的行李,边走边说“可算到了!咱油田班车在后边车场,还有六十里地才能到咱家呢!”卡车的铁栏杆冻得粘手,大哥把自己的劳保手套摘下来塞给我说:“戴着,别冻坏了。”六十里路颠得骨头散架,西北风卷着雪粒子打在脸上,大哥突然转身,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风口:“眯会儿吧,到了叫你。”他的狗皮帽子毛领扫过我手背,带着体温的粗毛蹭掉我袖口的霜。
下了车,已经晚间了。暮色中,木头西北家属区的青砖瓦房飘出油炉子的青烟。嫂子系着蓝布围裙迎出来,围裙沾着面星,小侄子和侄女举着纸船扑过来:“三叔,油炉子烧得旺乎呢!”屋内炉火映红墙面,桌上摆着肉片炒青椒、醋熘白菜四个热菜,白馒头堆在搪瓷盆里,热气模糊了结霜的玻璃。大哥摸出玻璃罐头瓶倒酒,酒香混着油气,小侄子往我碗里拨腊肉丁,侄女踮脚塞给我馒头,指尖带着油炉的温热。
“在学校学好本事。”大哥端着搪瓷杯,狗皮帽子下的脸被炉火映红,“等你毕业,咱哥俩就着你嫂子炒的菜喝个痛快!”我咬着温热的馒头,看他帽子上的霜花融化成水珠,忽然读懂了家人沉默的爱——父亲的五块钱、姐姐炒面时呛出的咳嗽、弟弟藏在糖纸里的关心,都在这顿热气腾腾的晚饭里化成暖流。
次日清晨,大哥用油田班车送我去技校,特意绕了半里路,经过镇上的国营副食店:“要不要买块红方?食堂的咸菜咸。”他帮我铺床时,发现褥子角磨破了,把自己带来的旧棉絮撕成条,仔细塞进破口:“垫着,别硌得慌。”临出门,又往我帆布包侧兜塞了俩冷馒头,用毛巾裹着:“冷了就贴在暖气上热乎热乎。”
技校报到那天,校方发了和哥哥穿的一样的黑色垄沟棉袄——石油工服。同学们挤在水房镜子前,从三岔河一起来的同学张殿学拍着我的肩膀笑:“咱也是有番号的人了!”教室是车库改的,钻井二班和四班80多人合成一个班,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唯一的黑板挂在前方,老师写板书时粉笔灰落进后颈。早自习朗读声混着油气,惊飞窗外麻雀。
学校里每月15元助学金是全部生活费。食堂的高粱米饭粗糙得喇嗓子,窝窝头是家常便饭。我不喜欢吃高粱米饭。每天早晨多打一个玉米面窝头,中午掰碎泡热水,买了一罐头瓶红方,一顿只允许自己吃一块红方。同宿舍兄弟发现我总就着红方吃窝头,刘学东同学偷偷倒给我半勺豆瓣酱,班长把自己的菜汤分给我:“咱油田人不兴挨饿。”
深秋,因发霉窝头引发罢课。有人在黑板写“两班挤破一间房,窝头霉斑比纸黄”,我们蹲在锅炉房后墙根,把大哥塞的冷馒头掰成小块,混着炒面糊糊分食,戏称“跨班兄弟汤”。班主任刘玉芝老师指着我磨破的袖口申请补助:“这孩子从三岔河来,家里全靠搬运队的老父亲撑着。”四班班长悄悄撤回申请表,二班一个同学把粮票塞进我兜,念到我名字时,两班掌声混在一起。当时我站起来答谢时,满心的感激化成了泪水,说不出话来……
同学刘学东是镇赉坦途来的,家里就他一个儿子,身上有三个姐姐,所以爹妈都很管着他,姐姐们也很宠着他。他是我班级里最要好的同学,同学们给我俩起外号叫“形影不离”,那时别的同学家里每月都给寄10块钱贴补生活,而我上学后,从没向父亲哥哥们要钱,理解他们都很困难,所以自己在生活上只能拮据,同学刘学东知道我的情况后,每次他的姐姐寄来好吃的非得让我吃,我不要他就往我嘴里塞。我争不过他,只能乖乖地吃了。夜里躺在宿舍上铺,望着校园里的灯光忽明忽暗,像极了大哥家暖气管的温度。忽然想起嫂子塞的热馒头、刘玉芝老师的暖心的话语、刘学东捂在怀里的水果——这些带着体温的善意,比任何棉袄都暖和,比任何灯火都明亮。
那些在风雪中颠簸的日夜,终将在岁月里酿成最甜的回忆。老师的关心关爱、同学们的暖心举动、父亲的背影像张弓,弟弟的手势是最动人的加油,大哥的垄沟棉袄是遮风的墙,而我,终于穿着印有梦想的工装,站在了这片油田的土地上——脚下是冰雪覆盖的旷野,心中是永不熄灭的炉火。即便啃着窝头喝着热水,也能在红方的咸鲜里,品出生活回甘的滋味。(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技校岁月里的钻塔与泥浆歌
1981年初春,命运的齿轮将我们从车库平房推向新的坐标——吉林石油技工学校的三层宿舍楼。推开窗时,料峭春风里裹挟着基建未歇的尘土味,却掩不住大伙儿趴在窗台数食堂方向炊烟的雀跃。那时节,能在带走廊的楼房里住下,已是比蜷缩在车库大通铺时强上许多的“升级待遇”。
钻井四班的课堂藏在家属区的红砖平房里,木板课桌还带着新刨的木香。作为钻井工程科代表,我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画挂图。王启发老师教钻井地质时,总用钢笔尖指着课本上的岩心剖面图,看我用红粉笔勾岩性分层线、蓝粉笔涂泥浆侵润带。有次画错地层符号,他笑着用橡皮擦敲我手背:“岩屑里藏着油气田的密码,绘图可马虎不得。”这些带着粉笔灰的挂图后来贴满教室后墙,成了师弟师妹们的“宝藏参考”。
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刚从重庆石油学校毕业的,重庆来的佟兵老师讲钻井机械时,总把“齿轮”念成“磁轮”,急得额头冒汗也要比画着纠正发音;姜署明老师的电工课永远带着股松节油味,后来才知道他总在课余帮家属区修电器;最威严的林志刚老师,讲钻井工程时习惯背着手在教室踱步,皮鞋跟敲得砖地咚咚响,却在我把泥浆比重公式算错时,用红铅笔在草稿纸边画了个小小的加油笑脸。
那些日子里,最叫人期待的不是课本,而是每周雷打不动的实习日。大客车碾过乾安城北的土路时,总扬起半人高的黄尘,却掩不住我们扒着车窗望向钻塔的眼睛——32776钻井队的井架像根蘸满机油的钢笔,直直戳进辽远的蓝天里。老师站在钻台阴影下,袖口还沾着泥浆,却能把转盘、高压管线、泥浆罐的原理讲得比评书还生动。可那回实习撞上了场意外,当听说三名钻工因吊环断裂当场殒命时,我们踩在铁梯上的脚都止不住发颤。泥浆池还泛着涟漪,柴油机的轰鸣突然变得刺耳——原来课本里的“安全规程”四个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有人蹲在井场边揪草,有人把安全帽攥出了汗印,可当老师拿起扳手演示钻机拆卸时,又都不由自主地凑上前,看油污在他指缝里结成黑痂。
9月穿上蓝色工服下队时,我被分到小钻1022队当见习生。队长看我身形单薄,安排我在铁板房里热饭。油炉子噗噗吐着蓝火,我蹲在灶台前给大伙热高粱米饭,铝饭盒在铁架上码得像钻杆一样整齐。班长李金成看我总盯着钻台发呆,有天塞给我副劳保手套:“想学本事,先从烤钻具开始。”那天深夜,我抱着冒火星的油炭盆往井场走,刚出房门就栽进齐腰深的泥浆池,冰冷的泥浆灌进衣领时,脑子里还在想“这比重该有1.2吧”。金班长连滚带爬把我拽出来,一边用破棉絮擦我脸上的泥,一边骂骂咧咧:“你小子是不是把钻杆当油条烤了?”他把自己的棉袄披在我身上,在炉前烘干我浸透泥浆的衣裤,火苗映着他眼角的皱纹,像极了课堂上老师讲课时的神情。
腊月里的东北寒风刺骨,某天深夜我们接到增援1287队的任务。坐在一汽解放牌大敞车上,60多里路被颠得骨头缝发疼,却抵不过井喷现场的紧张气氛。百十余斤的重晶石压在肩头,泥浆池上方蒸腾着白雾,我们喊着号子往池里倾倒重晶石,呼出的热气在睫毛上结成冰碴。当井喷终于被压制住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有人瘫坐在雪地里笑出眼泪——原来课本里“泥浆比重调节”的公式,真的能守住油气田的脉搏。
1981年的时光在粉笔灰与泥浆之间悄然流淌,老师们用板书种下知识的种子,井场上的泥浆则浇灌出真正的成长。那些在钻塔下仰望星空的夜晚,那些被油炭照亮的凌晨,都成了刻进骨头里的印记——原来每个钻井人脚下的泥浆,都是通往地心的诗行。(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