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盛赞沂蒙柴哥王绪堂:
崮顶灯塔,照亮山区未来
刘唐山
在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孟良崮的雄伟身姿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望者,静静凝视着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见证着无数的变迁。而在这壮阔的山水之间,有一个名字,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镶嵌在沂蒙教育的天空,他,就是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最美乡村教师,来自山东省沂南县孟良崮实验学校的王绪堂老师。

在长达39载的漫长岁月里,他扎根山区农村小学,用自己的坚守、创新以及满腔的热忱,宛如崮顶灯塔一般,为山里的孩子们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也因此成为了孟良崮下师生们心中那位亲切而又令人敬仰的“沂蒙柴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破译第一人、国家一级书法家丁再献曾为他题词,高度赞扬王绪堂老师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

丁老先生这份题词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沂蒙教育精神的礼赞。
沂蒙柴哥放牛娃
1963年2月5日,王绪堂出生在孟良崮下沂南县孙祖镇后沟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那是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童年的他甚至连双鞋都买不起,生活中总是伴随着牛的哞哞叫声。每天放学后,以及漫长的假期里,他总是手持拾柴的耙子,光着脚驱赶着牛,迈向那片熟悉的山间。在放牛拾柴火的间隙,他望着远处那所充满知识气息的学校,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夏日里疯长的野草,怎么也抑制不住。尽管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布满荆棘,但他内心对知识的追求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放牛时,书本总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的零碎时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个文字都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记得有一次他放牛回家,光脚板不慎踩上了一块碎瓶碴,血液犹如山间小泉涌流而出,但他硬是牵着牛、背着柴咬牙坚持回到了家,当王绪堂母亲看到儿子那一幕心疼得都哭了,在他家玩的一个邻居看到王绪堂不断流血的脚心疼地说″这孩子真挨柴"!从那以后,王绪堂的小名人们不叫了,都喊他为″小柴哥"。后来他当了教师后,同事们也习惯喊他″柴哥"。但柴哥不(柴),待人最亲,因为他和学生们相处的关系融洽得象兄妹姐妹一样,学生们也都习惯了不喊他为老师而叫″柴哥",有一年中央电视台到他学校采访时被他这一外号感到挺有意思,记者为比还特地采访了他,从此,″沂蒙柴哥"王绪堂、真″柴"而名扬华夏、誉满神州,和沂蒙红嫂一样成为沂蒙山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王绪堂凭借着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读完了高中,并踏上了代课老师的岗位。这是他教育生涯的起点,虽然只是代课,工资微薄,教学条件也极为简陋,但他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情却丝毫未减。他深知,对于山里的孩子们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而自己,就是引领他们走向希望的引路人。他认真备课、精心授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拼搏,王绪堂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回首这一路走来,他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也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让他在教育领域深耕的决心愈发坚定。从一个放牛娃拾柴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进取没有极限,追求没有顶点”的人生哲理。
爱心浇筑,温暖留守儿童
在山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些孩子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缺乏足够的照顾,心理上也更为敏感脆弱。王绪堂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深入班级和家庭,全面细致地调查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情况,为每一个孩子都建立了详尽的档案,从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事无巨细,记录在案。 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王绪堂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留守儿童五个一工作法”。他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小床铺”,让那些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孩子有了温暖的栖息之所;准备“一个小餐桌”,让孩子们能够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打来“一盆洗脚水”,在寒冷的冬日,为孩子们洗去一天的疲惫;备好“一盆洗澡水”,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设置了“一部亲情电话”,搭建起孩子们与远方父母沟通的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王绪堂对这些孩子关怀备至。孩子们生病时,他亲自带着去看病,还垫付医药费;孩子们遇到学习困难,他耐心辅导,直到他们完全掌握;孩子们情绪低落时,他又像知心朋友一样,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鼓励和支持。他的关爱,就像冬日里熊熊燃烧的柴火,不仅照亮了留守儿童心中的黑暗角落,更温暖了他们的整个身心。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那些原本内向的留守儿童变得活泼开朗,身心健康,还连年在省、市、县青少年活动中荣获大奖。
2009年10月,王绪堂荣获第五届“山东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并在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辅导员奖。他所执教的小学也被中国教育报评选为全国校园媒体先进集体。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新培育山区人才
沂蒙山区多山、多树、多石头,这些在旁人眼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在王绪堂眼中,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教育资源。他创新开发出石头树叶快乐育人法,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他带领学生们开展“寻奇石,深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走进山间,寻找形状各异的石头,观察它们的纹理、颜色和质地,了解石头的形成过程和地质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寻树根,巧制作”活动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将找到的树根,经过清洗、打磨、雕刻等一系列工序,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根艺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艺术天赋,更让他们对家乡的自然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采树叶,制标本”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认识各种植物的叶子。他们将采集到的树叶进行处理,制作成精美的标本,同时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为了展示学生们的作品,王绪堂创建了孟良崮奇石根艺树叶小泥塑展室。展室内,琳琅满目的作品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其中部分学生作品还在北京鸟巢、国际会展中心展出,让山里的孩子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沂蒙山区孩子的创造力和才华。
德育为先,塑造健全人格
王绪堂深知,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健全人格。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用心对待每一个细节。 他充分利用乡土教材,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讲述孟良崮战役、家乡红嫂等故事,让孩子们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班级管理方面,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他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文体比赛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担当。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王绪堂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他舍小家为大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他的妻子庄绪娟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让他能够毫无顾虑地为学生们付出。他的女儿和儿子,在他的教育引导下,学习上进,大学毕业后也都投身于教育工作。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挫折,他总是面带微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种正能量也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引导着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2017年1月,他家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家庭”、“临沂教子有方最美家庭”,2018年王绪堂荣获国家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荣誉加身,不忘初心
多年的辛勤耕耘,让王绪堂收获了众多荣誉。他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最美乡村教师、沂南县优秀教师、沂南县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还多次在教学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些荣誉,是对他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坚守山区教育事业的充分肯定。2013年1月10日至15日,中国教育电视台编导邹德智等一行3人,专程来到沂南县孙祖镇岱庄中心小学,采访了王绪堂。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的《讲述教师自己的故事》系列专题片报道了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沂蒙师德精神。王绪堂的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成为了众多教师学习的榜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和关注,王绪堂依然保持着那份质朴和谦逊。他说,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他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山里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让他们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他宛如一棵坚韧不拔的青松,深深地扎根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枝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他用39年的执着坚守,深刻诠释了教育的真谛;用无尽的爱,为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用创新的精神,为山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山区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实现教育公平、培养祖国的未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4年王绪堂光荣退休,但他就大家送他的的外号″沂蒙柴哥"一样,似一捆木柴,继续发挥余热:他参加沂南县五老志愿服务宣传团、沂南孝文化研究会、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沂南乡土文化研究会等众多协会,无私奉献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正如丁再献先生另一首题书所表达的那份敬意与期待,他的故事犹如冬日柴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
附丁老先生另一题书:
崮下燃灯照远村,卅年矢志铸师魂。
放牛踏破求知路,执卷迎来破晓暾。
细护孤雏倾热血,深耕教苑育兰荪。
绪堂嘉誉浑如旧,一片丹心映孟门。

丁再献简介: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 独特的 风格 。

作者简介:刘唐山,字若谷,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沂蒙乡土文化研究院阳都分院院长,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副会长,沂南县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致力于沂蒙文化研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