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
小兔追梦开发黑色牛肝菌
作者:袁靓
第一章:灵感闪现
五月的西双版纳总是阴雨绵绵,小白兔小兔仔住在地下的洞穴里,可洞里灌满了水,湿漉漉的难受极了。他甩了甩沾满泥巴的小爪子,望着漏水的洞顶,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研发一种能在雨季生长的食用菌,解决大家的食物问题!"
这个念头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小兔仔。他想起妈妈曾经说过,森林里藏着无数菌子的秘密,有些菌子不仅能吃,还有神奇的功效。小兔仔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决定要成为第一个系统研究食用菌的兔子科学家。

雨刚停,小兔仔就挎着妈妈编的小竹篮蹦蹦跳跳上山了。林间的空气带着泥土和树叶的清香,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千万要小心那些好看的菌子,"小兔仔边走边自言自语,"尤其是那种长着红伞伞白杆杆的,有剧毒。妈妈说过,最好找香菇,它们长在腐烂的木头上,是最美味的!"

(袁靓手捧新书向全国读者致谢)
正当小兔仔专心寻找香菇时,一阵奇特的香气飘进了他的鼻子。这香气浓郁而独特,像是混合了坚果、泥土和某种神秘香料的味道。小兔仔的小鼻子不停地抽动,循着香气来到森林深处一片很少有人去的角落。
"这是什么味道?好特别啊!"他自言自语道,拨开一层厚厚的落叶。
在几棵大树的根部,几朵黑得发亮的蘑菇静静生长着。它们有着厚实的菌盖,粗壮的菌柄,表面布满细密的网状纹路,看起来就像用最上等的天鹅绒做成的。

"哇!黑色的牛肝菌!"小兔仔惊呼。他记得妈妈说过,牛肝菌是最好吃的菌子之一,但这种纯黑色的品种非常罕见。小兔仔小心翼翼地摘下一小朵,咬了一小口。顿时,一股鲜美无比的味道在口腔中爆发,比普通牛肝菌更加浓郁醇厚。
"太美味了!"小兔仔的眼睛闪闪发亮,"如果能人工培育这种黑牛肝菌,不仅我能吃个够,整个动物王国的朋友们都能享用了!"
这个想法让小兔仔兴奋不已。他决定要深入研究这种珍稀的黑牛肝菌,找出人工培育的方法。
第二章:科学探索
小兔仔在蘑菇房子旁边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用树皮和树叶搭的小棚子,里面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都是从森林里收集来的。他还特意请猫头鹰教授帮他找来了几本关于菌类学的书籍,虽然大部分内容他都看不懂,但还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首先,我需要获得菌种。"小兔仔回忆着自然课上老师讲过的知识,将黑牛肝菌的切片放在湿润的树皮上。但三天过去了,什么变化都没有。
小兔仔并不气馁,他尝试调整各种条件:"也许需要更温暖的环境?"他在实验棚里挂了几片吸收阳光的深色树叶提高温度。又过了几天,树皮上终于出现了一丝白色的菌丝!
"成功啦!"小兔仔高兴得跳了起来。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菌丝生长得非常缓慢,而且很容易被其他杂菌污染。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兔仔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科学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记录每个培养皿的温度、湿度,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他尝试了各种培养基:松木屑、橡树叶、竹子碎片...但效果都不理想。
最令人沮丧的是,每次当菌丝看起来快要形成子实体时,就会莫名其妙地停止生长或者被杂菌污染。小兔仔的实验笔记已经记满了厚厚一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自然界的黑牛肝菌能长得那么好,而我却总是失败呢?"一天夜里,小兔仔对着干香菇朋友倾诉道。
干香菇在架子上轻轻晃动:"想想你发现它们的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兔仔突然想起,黑牛肝菌生长的地方有几棵特别的树。他翻开植物图鉴,发现那是橡胶树!"难道黑牛肝菌喜欢橡胶树的环境?"
这个发现让小兔仔重新燃起希望。他立刻收集了橡胶树的落叶和树皮,制作了新的培养基。这一次,菌丝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而且看起来更加健康强壮。

第三章:关键突破
经过无数次试验和改进,小兔仔终于掌握了黑牛肝菌的生长规律。他发现这种菌子不仅喜欢橡胶树的环境,还需要特定的湿度和适度的遮阴。最重要的是,菌丝在形成子实体前需要一个短暂的"冷刺激"——模拟雨季夜晚的温度下降。
"原来如此!"小兔仔恍然大悟,"难怪它们只在雨季过后出现,这是大自然的智慧啊!"
掌握了这些关键因素后,小兔仔的培育工作突飞猛进。他在橡胶林边开辟了一片试验田,用特制的菌袋培养菌丝,然后移植到橡胶树下的腐殖土中。为了模拟自然条件,他还在种植区上方搭建了可调节的遮阳网,并设计了简易的喷灌系统。
第一批黑牛肝菌破土而出那天,整个森林都轰动了。那些黑得发亮、肉质肥厚的蘑菇,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所有经过的动物都忍不住驻足。
"太神奇了!"松鼠大婶赞叹道,"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牛肝菌!"

"闻起来就让人流口水!"浣熊大叔吸着鼻子说。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培育方法产量极高。小兔仔计算过,按照他的方法,每天能收获十公斤以上!这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动物王国。来自各地的动物们纷纷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小兔仔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他的发现,只要求大家承诺保护好森林环境。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合作社!"聪明的狐狸建议道,"把黑牛肝菌加工成干菌、菌酱,甚至开发出适合不同动物口味的食谱!"
第四章:商业成功
就这样,"小兔菌业"应运而生。小兔仔不仅优化了种植技术,使日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十吨,还开发了一系列衍生产品:黑牛肝菌干、菌粉、即食菌酱...甚至还有专门为素食动物设计的菌类蛋白棒。
小兔仔设计的菌子干燥房、发明的菌酱配方、编写的《安全食用菌子指南》让黑牛肝菌成为了动物王国的明星产品。他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从森林深处的零售点到河流沿岸的批发市场,到处都能看到"小兔菌业"的产品。
曾经因为毒蘑菇而害怕所有菌子的小动物们,现在都能安全地享受这种美味。冬季食物短缺的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因为干黑牛肝菌可以保存很久,营养又丰富。
小兔仔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在研发中心继续深入研究,希望找出提高黑牛肝菌营养价值的办法。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通过调节培养基的成分,可以使黑牛肝菌含有更多对眼睛有益的维生素A——这对经常夜间活动的动物特别有帮助。
"小兔菌业"的成功甚至引起了人类科学家的注意。他们惊讶地发现,小兔仔无意中开发出的培育方法,比人类现有的技术更加高效环保。一些人类科学家开始偷偷向小兔仔"取经",学习他的橡胶树基质培育法。

第五章:知识共享
在"小兔菌业"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上,小兔仔宣布将举办首届"真菌科学节",邀请所有对菌类研究感兴趣的动物参加。他还设立了"小兔奖学金",资助有潜力的年轻动物科学家继续深造。
"知识应该被分享,"小兔仔在开幕式上说,"正是森林给了我灵感,现在我要回馈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庆典结束后,小兔仔坐在蘑菇房子的窗前,看着夕阳下的种植园。那里不再只有黑牛肝菌,还种植着各种他新开发的菌类品种:富含维生素D的阳光菌、能够净化水质的清水菌、甚至还有能帮助分解塑料废物的环保菌...

雨又下了起来,但小兔仔再也不怕了。他研发的防水菌丝材料已经用在了自己的房子上,再也不会漏水。在这个童话般的森林里,小兔仔用科学和坚持,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为整个动物王国带来了福祉。
架子上的干香菇轻轻摇晃,仿佛在微笑;而种植园里的黑牛肝菌在雨中显得更加黑亮,似乎在向它们的小兔科学家致敬。至于那个雨季的突发奇想,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荫庇着所有寻求知识与进步的森林居民们。
她,用文字重铸了“看见”
—— 评全球首位盲童作家袁靓童话
徐一化
二十年前,尚在安徽日报执新闻采编之笔的我,每每对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故事总是格外敏感。一个寻常的日子,安徽卫视《家人》栏目中,一位被称之为“全球首位盲童作家”的袁靓及其家人的故事,以排山倒海之势,直击我的灵魂深处。那份在厚重黑暗中孕育出的璀璨光焰,那份在无声天地里谱写的生命强音,长久地在我心中回荡,形成一种崇高精神的坐标。随后,在《江淮晨报》特辟的专栏里,总是能读到更多出自这位盲童之手的文字,其间的生命力与洞察力,更令我肃然起敬。
命运确有其奇妙安排。谁能料想,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竟在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的殿堂里,邂逅了她的父亲——上海新闻界大佬袁德礼同仁,并有幸在第一时间捧读一直耕耘于文坛的袁靓的新作——童话《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
这篇童话以极致的“简”承载了深邃的“繁”。情节脉络清晰:一只不甘囿于胡萝卜单调食谱的小白兔,怀揣一个大胆的梦想——深入未知森林,寻找并开发出传说中的美味牛肝菌,最终克服万难,为整个兔子家族开辟了新的食源。这故事的表层是童趣盎然的动物奇遇,其内核却仿佛一面澄澈的棱镜,精准折射出袁靓自身作为盲人作家的精神图景:在物理光明的缺失处,她以心灵之眼探索,以意志之足跋涉,执着地在无边黑暗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生命价值、照亮更多生命的那一株珍贵的“牛肝菌”。
袁靓的写作本身,已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奇迹。1987年降临上海之时,厚重的黑暗便成了她生命的底色。1999年,12岁的少女袁靓与家人栖身于上海市共和新路4699弄的陋室,命运的转折却在此悄然开启。通过“聆听”《还珠格格》与《一帘幽梦》的世界,她与琼瑶的文字结缘,叩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对于一个先天失明的孩子,“写作”二字所蕴含的重量超乎常人想象。她无法用眼睛捕捉光影流转,无法直接“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甚至成文之后也无缘亲眼目睹自己的笔迹。她的写作,是一场纯粹的、向内的开掘,是对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乃至心灵触感的极致调动与转化,是将无形的感官体验、汹涌的情感暗流,冶炼锻造成文字符号的艰辛过程,是一场灵魂在无光宇宙中的孤独航行。
《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中的主角,正是袁靓精神世界的一个动人投影。袁靓属兔,自然对小白兔有着深厚、特殊的感情。小白兔的不满足——不满足于胡萝卜的安全区,正是袁靓对命运强加给盲人传统生存路径的不屈抗争。开发牛肝菌之路的未知荆棘与潜在凶险,恰如袁靓选择以文字为生、这条布满认知鸿沟与社会壁垒的险峻征途。童话说:“小白兔终于成功了!黄橙橙、鲜嫩嫩的牛肝菌端上了兔子家族的餐桌!”现实中,袁靓则用《袁靓童话集》《袁靓瞎聊集》《袁靓作品选》等著作构成的丰硕成果,掷地有声地向世界宣告:盲人,同样可以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拥有别人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袁靓写作精神之伟大,首先在于对“黑暗”的根本性超越。她的伟大,不在于“看不见”,而在于她以非凡的方式“看见了”我们视力健全者可能都视而不见的世界。在《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的童话中,那些关于森林幽深、牛肝菌形态、小白兔跃动身姿的视觉性描绘,对盲人作家而言,是跨越天堑的挑战。她依赖着旁人的转述,凭借自身的细致触摸,以及——最为关键的——那无垠丰饶的想象力,来构建这些非视觉世界的生动图景。一如她动情演讲时所言:“我的世界虽然没有光,但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光芒。”这份将无形锻造为有形、将不可见雕琢成可见的神奇能力,正是她写作最震撼灵魂的核心特质。她不是借助视力描摹世界,而是通过心灵理解世界、重塑世界,用文字构建起一个源于感知又超越感官的精神家园。
其次,袁靓写作精神之伟大,在于对生命无限可能性的无畏探索。小白兔的“追梦开发”,核心价值在于它对固守成规的勇敢突破,对崭新可能的执着探寻。这何尝不是袁靓生命轨迹的绝佳隐喻?她的征途,远不止于写作。从震撼无数心灵的全国巡回演讲(如《盲童作家自强不息写人生》),到跨界挑战网络金融学的专注钻研,她从未停止拓展生命疆域的边界。她的写作,绝非对黑暗现实的消极逃避,而是对更广阔精神宇宙和社会生活的热情介入。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所称赞的,袁靓作品的核心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份热爱与憧憬,是她穿越暗夜最明亮的火炬。
再次,袁靓写作精神之伟大,在于其投射出深切而广阔的社会关怀与承担。小白兔的梦想高度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并非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整个兔子家族”。袁靓的写作实践也鲜明地超越了纯粹的个人表达。她的文字、她的演讲,早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激励力量。她以亲身经历撰写的《盲童作家自强不息写人生》,曾点亮过当时一千多万学子的心灯。“全球首位盲童作家”(新华社报道的赞语)的称号不仅属于她个人,而且更是所有在困境中奋争者的灯塔。央视、东视、安徽卫视、云南卫视的广泛传播,更让她的故事化作穿透层层壁垒的阳光,温暖并鼓舞着无数同在黑暗中摸索的残疾者。她的创作,是回馈社会的珍贵礼物。
最后,她与琼瑶的不解之缘,更彰显了伟大写作精神的崇高传承。琼瑶之于袁靓,远非仅是文学的启蒙导师,更是灵魂的引路人。那段教诲,“孩子,不要害怕困难,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遇。你的世界虽然没有光,但是你的内心充满了光芒,用它去照亮你的文字!”如同在贫瘠土壤中浇灌下的生命甘霖。琼瑶辞世后,袁靓痛失至亲般的引路人,曾搁下盲笔,这沉痛印证了这份精神支持的不可替代。而最终,她以巨大的勇气重拾写作,这正是对琼瑶精神最深沉、最坚定的继承——不是在模仿中延续,而是在自己的生命里,点亮并传递那盏宝贵精神的明灯。
《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虽以童话之形呈现,但其精神内核却异常厚重。它绝不止步于一个关于尝试新奇食物的冒险故事。在袁靓的生花妙笔下,它升华为一个关乎勇气点燃梦想、坚持穿透障碍、分享创造价值的宏大主题。通过这篇童话,袁靓向我们发出跨越命运的箴言:个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遭遇何种限制,而在于如何奋力超越限制,实现梦想,并将这份光明播撒大地,惠及他人。她用自己的存在与创作,证伪了黑暗带来的绝望。
因此,袁靓的写作实践,是一次对“看见”概念的革命性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重新定义了“看见”的含义。她的书写有力地证明:“看见”的世界,可以不依赖视网膜成像,而经由心灵的理解抵达深处。她的文字,承载着一种独特非凡的“通感”魔力:风声的褶皱、松针的锐利、泥土的湿度、菌菇的异香,乃至小白兔心头的悸动与恐惧,都纤毫毕现、细腻得令人难忘。她拓宽了文学的边疆,迫使每一个阅读者重新审视自身习以为常的感官经验:我们是否因过度依赖视觉,而遗失了感知世界的其他维度?她提示我们,文字不只是事物的摹写,更是理解的桥梁、心灵的秘径。
在当今浮躁、喧嚣的时代,袁靓的写作精神尤显得宝贵,既是对浮光掠影最有力的反驳,又是对浅尝辄止最深刻的警示。她提醒我们,要珍视那些“不可见”却同样坚实的存在——如心灵的深度、梦想的温度与信念的力量。她教导我们,要尊重那些需要经年累月的蛰伏与坚韧不拔的跋涉才能企及的成就。她的作品,是生命的艺术创作本身,是一种根植于生存哲学的姿态——在最深的暗夜里,依然笃信光明;在逼仄的绝境中,依然守护花开。这是最纯粹的人生存在之诗。
《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希望寓言。它映射着袁靓本人从无垠黑暗到精神明亮的生命奇迹。她以文字铸就的王国雄辩地诉说:真正的“看见”,其本质在于心灵的澄澈而非双目的功能;真正的“光明”,其源泉在于内心的信念而非外界的施予。这种在绝境中依旧不放弃创造力的光芒,这种以书写作为烛照自己并点燃他人的行动,正是袁靓当下赠给人类精神宝库最不可估量的珍宝——一种超越生理局限的生命哲学,一束在不可能中生生不息的艺术光亮。
读袁靓,如聆听星夜的启示:每一个独立生命体中,都蕴藏着独特如"牛肝菌"般的潜在价值。她的童话《小兔追梦开发牛肝菌》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奇迹的书写,而且更是对科学家纪开萍开发牛肝菌感人事迹的崇高礼赞。在这篇童话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两种伟大精神的交相辉映:袁靓以文字冲破黑暗的坚韧,与纪开萍用科研造福人类的执着,共同构筑起当代中国最动人的精神丰碑。袁靓用她独特的文学想象,重塑了纪开萍的高大形象。当童话中的小白兔历尽艰辛将牛肝菌带回兔群时,我们仿佛看到纪开萍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身影;当小白兔为整个族群开辟新的食物来源时,我们分明感受到纪开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情怀。这种跨越文学与科学的精神对话,让纪开萍的形象在童话的隐喻中愈发清晰而崇高。
读袁靓,如聆听人生的启示:每一个独立生命体中,都蕴藏着无穷的价值,等待着被勇敢的梦想开发、凭不懈的坚持收获、因无私的分享而丰饶。无论命运设置多少栅栏,我们都应如她笔下的小白兔,也如她自己,持一份孤勇踏进无径之林,以探索者的尊严和奉献者的热忱,去丰富这个灿烂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袁靓远不止是一位书写童话的作者,她是一位熔生命为文字的天才,一位在灵魂深处垦殖光明的勇者。她,重铸了“看见”!她的每一个字迹,都是暗夜长空中的一道星河——既璀璨着她自己的航程,也恒久地温暖、启示着所有在人生之海中浮沉的我们。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