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命的坚韧与热爱能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张小平用亲身经历给出震撼答案。他从癌魔手中挣脱,在生死边缘重获新生,却未被磨难击垮,而是带着对医学事业的赤诚重返学术舞台。
从军38年,他在多个领域发光发热;抗癌成功后,他以患者视角深化对医学质量管理的认知,将生死感悟融入专业分享。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传奇,更彰显了对事业的坚守与热爱,激励无数人直面困境、逐光前行。
请看作者的散文《重生与前行:在学术交流中续写新篇章》,更深地了解主人公张小平。(228字)

【散文】重生与前行:
在学术交流中续写新篇章
——张小平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侧记
都市头条记者: 强军
5月14日星期三上午,成都双流区广都大酒店会议室的落地窗斜斜切进一缕阳光,在会议桌上流淌成跳动的金色音符,为"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实验室专委会"学术交流现场镀上一层温暖光晕。前排中央位置,那个微微前倾着聆听发言的身影,正是刚从癌魔手中夺回人生的张小平——这位医学质量管理领域的深耕者,此刻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历经生死淬炼后重归战场的坚毅。
回溯过往,2024年11月6日注定成为他生命中最沉重的坐标。当无影灯在西部战区总医院手术室亮起时,张小平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看着主刀医生姜主任从他左肺上叶取下3.0cm的病变结节。三个暗红色的切口渗着血,而他的命运,此刻正攥在病理科那盏显微镜下。
入院时"左肺上叶磨玻璃影:肿瘤?炎性?其他?"的诊断,像团迷雾笼罩着他。分两阶段的手术方案充满未知:快速冰冻活检若为炎性结节,便可缝合结束;若为恶性肿瘤,则需扩大手术范围。然而第一阶段手术结束后,病理检测却陷入僵局。术前半年的两次NK免疫细胞治疗,让癌细胞变得极为特殊——第一次检测,细胞异常却无典型癌细胞特征;第二次检测,结果依旧模棱两可。每一次等待电话的时间都被无限拉长,胸外科姜主任焦急的询问声,与病理科陈主任反复比对切片的身影,共同织就了那段焦灼的时光。直到第三次检测,陈主任终于在极细血管管壁上发现癌细胞,确诊为"左肺上叶周围型中分化浸润性腺癌"。随后两小时的左肺上叶及淋巴切除手术,不仅在他身体上留下伤疤,更在心灵深处刻下生命的重量。
在病房与病魔对峙的日子里,惨白的墙壁成了禁锢自由的牢笼,消毒水的气味裹挟着恐惧渗入呼吸,药物副作用如汹涌潮水,曾经健步如飞的他连起身都需要耗费全身力气。但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百叶窗,他总会望向窗外,眼中跃动着永不熄灭的火苗——那是对重返学术讲台的渴望,是对未尽事业的执着。
深夜独处时,迷茫也曾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担心再也无法在医学质量管理领域继续钻研,害怕错过每一次学术前沿的探索,更不愿成为家人的负担。曾经战火粹炼,风雪洗礼的他下定决心,不向命运低头,定要战胜病魔。乐观的心态、均衡营养、清新的空气、适度锻炼,加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和妻子的精心照顾,还有亲友的帮助与战友送来的鲜花与满含牵挂的书信,这些细碎的温暖如同点点星光,最终汇聚成照亮他前行的银河。
历经半年艰难前行,当他终于战胜病魔,再次站在学术交流现场,恍若隔世。看着熟悉的同行面孔,抚摸着笔记本上崭新的钢笔,张小平仿佛触摸到了重生的脉搏。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一场报告,微微前倾的脊背里藏着久别重逢的珍惜。遇到精彩观点时,他会不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那些工整的字迹里,既有对专业知识的敬畏,更有劫后余生的豁达。
曾经与病魔斗争的经历,让张小平对医学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深知,医学实验室的质量把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他看来,医学实验管理就像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稍有偏差,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因此,在交流中,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标准化流程管理、全程可控质量管理以及未雨绸缪的风险管理等原则的重要性。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详细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让在场的同行们都深受启发。
在分组讨论环节,张小平的发言让整个会议室陷入沉思。他结合自己的诊疗经历,将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比作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我躺在手术台上等待病理结果时,才真正体会到,实验室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操作,都连接着患者的生死。"他用亲身经历强调标准化流程的重要性,分享如何通过建立全程可追溯的质量管理体系,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些源于实践与生死感悟的真知灼见,让在场专家频频点头。
轮到张小平发言时,他缓缓起身,动作虽还有些迟缓,声音却沉稳有力。他讲述躺在病床上时对医学质量管理的深刻反思,分享如何将患者视角融入实验室管理的创新方法。当他说到"我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检验报告,更是患者的生命希望"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里,有对专业见解的认同,更有对生命斗士的敬意。
学术交流结束后,张小平独自漫步在洒满阳光的走廊。微风裹挟着花香拂过脸颊,远处的蓝天纯净得让人心醉。他望着窗外飘动的白云,想起在病床上无数次幻想的这一幕,眼眶不禁湿润。曾经的痛苦与挣扎,此刻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首张小平的人生历程,他是军队师职退休干部,大校军衔。从军38年,在北疆漠河戍边,抵御严寒与孤寂;在老山前线参战,经历枪林弹雨的洗礼;在川藏线上拼搏,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医疗战线奉献,守护患者的健康。他笔耕不辍,发表诗文数百篇,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优秀作品奖”,在军事、文学、教育、医学、慈善公益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是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实验室专委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专委会首席顾问。
现任成都市军休干部大学副校长、中国航天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都市头条】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亚旅卫视】专栏作家。鉴于张小平大校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和专业造诣,他还被被四川省医院协会医学专家工作室聘请为特聘专家。
如今,在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他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奋斗与坚持,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感动与力量。
此刻,在这个充满希望的5月,张小平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事业的热爱,重新踏上了征程。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乐章,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相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梦,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迎接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在这个五月的阳光里,张小平带着劫后余生的通透与坚定,再次启程。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战胜病魔的传奇,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坚守者的赞歌——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生命终将在坚守与热爱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2432字)
共2659字 2025年5月16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