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青藏高原行吟诗六首(五)
有感将军为《青藏铁路》作序
半生,每根神经在丈量铁路
量长度,量速度,量一个个无路的缺口
西藏的手,把你晚年的日子一页页翻动
你要去拉萨,上帝不让迈步
你怪自己年龄过大,管铁路时
没有诞生出“天路”这个孩子
当我写完一百万字的《青藏铁路》
你以序的形式,补上当初的缺席与迟到
一百零三岁,字里行间喊的都是上天的状词
你一边写,一边欣赏没见过的雪山大地
一边欣赏征服生命禁区的人间奇迹
一行行,唤回你铁路开拓者的青春
那篇序,是你一生的绝笔啊
你人生的巨笔,写下一笔又一笔辉光
第一笔,写打日寇
第二笔,写修铁路
第三笔,写打网球
一笔一笔,都是历史的风暴
最后的绝笔,是一片晚霞
给你的兵作序
因为那条路叩开了拉萨
草原
一块草原中的小数点
与大漠狭路相逢
格尔木成了它的俘虏
在干渴的彼岸,它的一点蓝
把多少魂招去
似乎一过长江,一下子投身江南
沙漠里待久了,心情憔悴
做半天的隐者,去那里,挽一把水草
浣洗一下自己的身体
它是昆仑山定制的一片青瓷
两顶哈萨克毡包,藏三分寂寞,握万里甘美
几只狗,见人不吠,爱摇尾巴,爱跪
两匹枣红马,又高又大
每次去,成为我的坐骑
策马而去,踏碎满天朝霞
马不停蹄,距千年的唐朝越来越近
拎出一把王昌龄咳嗽
白发的老诗人,怎奈得这风雪的昆仑
去了,当然要喝几碗酥油茶
伴随冬不拉的琴声
唱一曲《满江红》
给毡包的主人,也给我自己
高原梦
躺在三江源,枕着昆仑山
一入梦,扑来满怀的意象
左侧身,我吸黄河的奶水
染一身黄皮肤,读一部血脉赓续的家谱
黄土的气息,就是乡愁的滋味
右侧身,我品长江的乳汁
依偎一条大江,佩着锦绣
吐着一口中国的口音
我的家在黄河与长江之间
黄河与长江都是我的母亲
一个母亲给我北方的骨
一个母亲赐我南方的魂
高原梦给我相识的形式
是给我,纹一个中华儿女之身
我平躺,认识了脚步轻轻的月亮
洒一身清辉,那是最皎洁干净的理想
擦净了灵魂中的所有锈质
心悬满月,体内有香
梦中,我的呼吸均匀舒畅
夜风,斟满最新鲜的氧气
林芝
赶走所有冬天的户籍
一天春,漏给西藏的林芝
没有五千米的雪,亦无一千米的热
卧在高原的腰上
袅袅兮舞动醉人的山河
是从所有高原里抠出的绝美
世界上别想找出第二个
这里桃花烧红了相思
扯着春天又拉着夏天
尼洋河,一层银,一层蓝
一层透明,一层岚烟,把山绕得微微发颤
清风扑耳,问那些经历高反的人
愿不愿在林芝做一个出世的隐者
远处岸边泊一只小船
水下立着陶渊明的倒影
他爱这山的两肩清霜
船头是从桃花源运来的月亮
归去来兮,摆开下个千年的生活
大漠行
走在大漠的焦黄里
像走在故乡无边金色的麦浪
不!这里没有乡亲的声音,只有风的方言
这里没有流汗的爹,挥镰的娘
只有荒凉的照片与太阳烤人的情节
车站,村庄,路牌,被风吹成鬼魂
对一株垂柳的想象,只能去找远古的时间
“长河落日圆”,探亲回长安,去找王维了
我挽着“大漠孤烟直”,走向天边
无水,军用水壶,有通天河的性欲
凿刻着一道湛蓝的水面
无房,一顶帐篷,就是安身的故乡
梦的裂缝里,绵延的乡愁打滚生长
这里没有异性,但不是爱情的荒台
每个明月的夜晚,嫦娥会走进云梦之乡
各自交出自己的形式,触摸天上人间爱恋的光泽
这里很热
我用夜里的冷,灌进白天的热
平衡昼夜冷热的失重
这里很冷
我把白天的热,注入自己的骨髓
掘出冷字,让一万里理想的光芒返航
大漠,的确苦燥、寂寞
“前方”两个字,却给我捧出鲜花万朵
行进在无垠的大漠
花杆、标尺、瞄准镜,教我实习一种人生
给一条路倾吐出蓝色的结构
给大漠,设置一千年的畅通
大漠行,瞄着西行的深度
一直追着西巡的太阳
倒在进藏路上的第一人
她叫小难
生她时,敌人包围了村庄
妈妈躲在老乡的牲口棚里分娩
瞎灯死火,冷风卷着黑暗
伴着一声驴叫,一个会呼吸的生命落地
于是,“小难”成为她的名字
三年后,爸爸背女出征,要去遥远的西藏
对于女儿,“无难”才是最终的奢望
她朝这个方向走着。爸爸给出征的将士敬礼
她也敬礼,一脸庄严藏着西进的理想
进入高山了,不!四千三,那是高山下的矮山
走上高原了,不!那是高原东部的边缘
小难,在母亲的怀里,在父亲的背上
受尽风雪的虐待,缺氧的折磨
她用亮晶晶的眼睛,开采着进藏的道路
扑天的残酷,向她的生命注入狂暴的苦难
没有看见西藏,她便牺牲于风雪途中
睁着眼睛,送父母翻过又一座高山
2001年,82岁的母亲弥留之际
流着泪眺望西藏,不停呼喊:“小难,我的孩子……”
小难的爸爸,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他叫张国华,进军西藏的十八军军长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