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母亲逝世二十周年(2005.03.02~2025.03.02)
作者:党进锋
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妇女的一员,但在我心中,她是勤劳能干的母亲,善良慈祥的母亲,热心开朗的母亲,更是伟大的母亲。春暖花开,收拾羽绒服时,40年前母亲为我结婚时一针一线缝制的绸面衣映入眼帘,往事如涟漪般荡开,母亲的音容笑貌、生前点滴瞬间浮现。
苦难童年,早早当家
母亲生于1937年,娘家是合阳县东镇边的农家小户。外公外婆为生计日夜操劳,白天田间劳作,夜晚推磨,雨天卖蒸馍;年幼的母亲便承担起家务。兵荒马乱时,国民党军队驻扎村庄,常因饭菜不合口打骂百姓。一次父亲受辱,年幼的母亲挺身而出,匪军面对弱小的她,最终收敛了恶行。
作为家中长女,母亲虽身材矮小,却踩着凳子为全家做饭,给弟妹理发。她自己无缘上学,却全力支持弟妹读书,早早学会针线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
勤劳持家,模范表率
成婚出嫁后,母亲整日穿梭于农田与家务之间。她侍奉祖母、照顾小叔,协助公婆操持家务,还与父亲披星戴月开荒种地,夜晚纺线织布到深夜。小叔姨舅的婚房布置、结婚嫁妆,皆出自她的巧手。长期操劳让她中年眼疾严重,手术后仍落下一身病痛。老家至今保存着她的针线包,那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我家的传家宝。
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在生产队劳动中始终埋头苦干。除草、割麦、挖土拉粪,样样不输男丁,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她骑着毛驴、戴着红花参加县劳模表彰大会,却因积劳成疾。她常说:“给集体干活,就是给自家干活,得实实在在,地里才能多打粮。”这些朴实话语,我铭记至今。
坚强隐忍,默默付出
1980年秋,母亲身患严重痢疾,却默默忍受,照常劳作。父亲发现时,她已身形消瘦。为不影响我在部队工作,她坚决不让父亲写信告知,仅提出去照相馆留影。次年,老家开展甘露工程,父亲想等我或弟弟回家再动工,母亲却坚持与父亲合力建成全巷道最大的水泥窖,解决了自家及邻里的用水难题。
热心善良,温暖邻里
母亲一生勤俭节约,却对他人慷慨。家中有好吃的,她总先让给长辈;招待客人时,倾其所有。1969年夏,父亲的好友叶叔叔一行路过,母亲借白面为他们做饭,婉拒对方留下的钱和粮票。平日里,她常帮特困家庭缝补衣物;年节时,东家西家地帮忙蒸花馍;邻里红白喜事,她更是公认的“灶长”,用一手好菜赢得满堂喝彩。
未尽孝道,终生遗憾
1998年春,我任步兵团政委,正值部队训练关键期,却接到“母病危”的电报。在师长关怀下,我赶回抢救,母亲虽脱离危险,却因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此后七年,她在病痛中度过,最终于2005年离世,享年69岁。
母亲一生忙碌,我从军38年,她仅来过部队四次,每次都因牵挂家中事务匆匆离开。她爱听秦腔,我却只在1979年带她看过一场戏;她爱喝白酒,我却未在她健康时备下好酒;她想去北京看天安门,我因工作繁忙未能兑现承诺。“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遗憾如影随形,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母亲已离开二十载。每到清明与母亲节,仰望天空,我仿佛又看见她的身影。若有来生,我愿再做她的儿子,将今生的遗憾化作来世的温暖,让她成为最幸福的母亲。2025年4月
党进锋,陕西省合阳县人,1957年9月出生,1976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政治系毕业。曾任战士、排长、团政治处干事等职,2013年1月在旅政委岗位退休,大校军衔。从军三十余载,长期从事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