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西川华胥镇
华胥镇集市立于一九三三年,其村为惠家斜,其街名油坊街,是蓝田最年轻的市镇。
惠家斜村北靠孟家岩,东与张河湾、拾旗寨相连,西到张家斜,南边隔灞河与灞桥区东西蒋村相望。全村六个村民小组,由周、郭、惠、成、朱、支、王、秦、蔡、郑、贾、雷、侯、马、屈、武、胡、韩、杨、奕、魏等二十多个姓氏组成。
诸姓中,周、郭、惠三姓最著,来村最早。周、郭两姓主要分布在一、二、六小组,惠姓主要分布在三四五小组。三姓各自分族而居,分曰周家斜、郭家斜、惠家斜,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三个村名还记载于《民国蓝田续志》中。
郭家斜在灞河岸建村最早,郭家有“三十里搜山水”之说。相传明初郭族人出一位大官,在河滩(现已成河滩地)有花园,达六十亩。原挖渠穿城隍庙,引村北红河水至花园浇花。夏日天旱,渠水蒸发,灞水亦断流,郭家人指派专人在今薛家山居住,开渠引水,禁止沿途村民随意取用。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周族原居岐山周原,以后沿渭河、黄河而下,迁及全国。其中一支沿灞河而上,来至今孟家岩一带,挖窑居住,人口增多,又于窑前建房开店,人称周门前、周家街。元末明初,常遇春西征陕甘,明军路经此地,街人因惧怕,关门闭户,士兵索赏不得,怒烧周家街。部分周姓族人迫于生计,就近南迁,定居于郭家斜一带,人称周家斜。
惠族本居灞河南岸西蒋村,明末清初时部分惠姓迁至灞河北岸,同西蒋村相邻,称北蒋村,并在村口立碑。后因灞河大水,村子北移于原上周郭斜以西,称惠家斜。惠姓虽来村最晚,但人口繁衍最多。共和国成立后,合作化运动后,三村合一,惠姓后来居上,村称惠家斜。
旧传孟家岩上古有“伏羲城”,周郭惠斜、张王斜等村落斜对孟岩,故皆冠以“斜”名。
周姓南迁河北后,便在古官道旁开设了油坊。久之成街,人称油坊街,传承至今。因西边新街早有集市,因此油坊街仅为很短的一段街道。
惠家村和油坊街清代属于故景里。一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准备实行联保制,基层设立乡政府。因为新街偏居蓝田西隅,不宜作为乡政府驻地。因此一九三三年,将集市从新街迁往油坊街。次年,成立华胥镇乡联,驻于油坊街。油坊街始有华胥镇之名。
油坊街市称为华胥镇,是因为油坊街以东的孟岩村,有华胥陵。华胥陵周围众多地点,传说中同华胥、伏羲和女娲有关。如华胥沟、华胥窑、华胥河、毓仙桥(毓先桥)、毓圣桥、阿氏村(娲氏村、娲氏庄)、娲氏谷、三皇祠、轩辕庙、女娲堡、炼石台、补天台、画卦台等众多名目。华胥一带,史称三皇故里。
油坊街旧有古城隍庙和娘娘庙,二庙并立,一西一东,祀伏羲与女娲,约始建于北朝时期,明洪武二十年重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地震,墙倾房塌。弘智长老奔走劝导,号领十八社共有共建,进行修复(庙内存有残碑一块)。整个道场占地二十余亩。东南西北分别有圣母宫、无量殿、瘟神祠、文昌阁。城隍庙各有前、后殿三间,东西厢房,青纹砖,琉璃瓦,庄严宏伟。院内古柏翠柳,修竹疏篱,静谧肃穆。大钟大鼓各一口,悬挂于亭台之上。晨钟暮鼓,响彻十余里;有铁香炉,铁玲珑塔。庙门上端悬挂“敕建油坊镇城隍祠”匾额,黑底金字。庙前大戏楼,飞檐斗拱,四周方石砌就,带斗铜旗杆高达三丈六尺,彩帜绣旒,随风飘舞。 清同治元年五月,回乱,放火烧毁。1939年在原址上建蓝田县第五完小,陈忠实住在同惠家斜隔岸的西蒋村,他回忆说,从1953到1955年,他在这个学堂完成了小学学业。
陈忠实还回忆道,上学以前,他跟着父亲到华胥镇上去逛集,是他“记忆里最初的关于繁华的印象。短短一条街道,固定的商店有杂货铺、文具店、铁匠铺、理发店,多是两三个人的规模,逢到集日,川原岭坡的乡民挑着推着粮食、木柴和时令水果,牵着拉着牛羊猪鸡来交易,市声嗡响,生动而热闹。”
华胥镇市一直存在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取消了集市。改革开放后,在今华胥镇政府所辖的羊茂山村设置了农贸市场,集日为每月五、十、三、六、九日。而油坊街的集市再未恢复,却发展为华胥镇的商贸中心,全长2000米,宽40米。门店300户,涵盖日用百货餐、修理等门类。有蔬菜市场,水果市场,早晚摆摊,整天喧闹,一幅现代镇市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