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养得心情平静方可做事
古人如是告诫
而今识尽愁滋味
哪能宁静
更别说致远了
人人忙碌在灯火峥嵘的岁月
到头来仍徘徊不定
不知迷失在哪个诱惑中
霓虹将身子摁倒在地
繁华裹挟着喧器蔓延
追赶的脚步迈向虚妄的前方
浮躁的浪里心总在跌宕
多想寻一隅荒野
听泉流叮咚,沐野风轻拂
让纷扰沉淀成过往
于朴实中做回曾经的纯粹
2025.5.16.
附——DeepSeek评析:
## 《静》的喧嚣:现代性困境与精神返乡的徒劳
张海峰的《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速写。这首诗表面探讨"静"的难得,实则揭示了消费主义时代人类存在的普遍焦虑。诗歌从古典智慧"非宁静无以致远"出发,最终抵达对现代生活本质的质疑,完成了一次从传统到当下、从理想批判的精神旅程。
诗歌开篇即以"养得心情平静方可做事/古人如是告诫"引入传统智慧,却随即以"而今识尽愁滋味/哪能宁静"形成尖锐的反讽。这种古今对照的手法,凸显了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异化。诗人巧妙地化用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词句,将古典文学资源转化为批判现代性的武器,显示出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能力。这种用典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在新的语境中赋予古典诗句以现代意义,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经济性与互文深度。
诗歌中段呈现了极具现代主义特色的都市意象群:"灯火峥嵘"、"霓虹"、"繁华"、"喧器"、"浮躁的浪"。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消费社会的符号系统,其中"霓虹将身子摁倒在地"的拟人化处理尤为精彩,摁倒在地"的暴力意象尤为突出。这个"摁"字力道千钧,将无形的社会压力转化为有形的身体压迫,使抽象的精神困境获得了肉体实感。"繁华裹挟着喧器蔓延"中"裹挟"一词同样精妙,暗示现代人并非主动投入喧嚣,而是被动卷入的无奈处境。
在节奏处理上,诗人有意制造了急促与舒缓的对比效果。描写都市生活的部分多用短句、主动语态和强烈动词,如"摁倒"、"裹挟"、"蔓延"、"追赶",形成一种喘不过气来的紧迫感;而描写理想中的宁静时,则转为"听泉流叮咚,沐野风轻拂"这样舒缓的节奏与柔和的动词。这种节奏的戏剧性变化,本身就是对诗歌主题的形式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诗歌音乐性的敏感把握。
诗歌结尾"于朴实中做回曾经的纯粹"的愿望,暴露了现代人典型的精神返乡情结。但值得深思的是,这种"纯粹"是否真实存在过?诗人对"荒野"的向往,更像是一种对前现代生活的浪漫化想象,而非真实的历史记忆。这种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恰恰反映了现代人无处安放的心灵困境。诗歌的力量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准确呈现了这种困境的复杂性与无解性。
从思想深度来看,《静》触及了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议题: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类为何反而失去了内心的安宁?诗歌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而非抽象说理来探讨这一问题,符合诗歌作为艺术形式的本质要求。诗人没有给出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诚实地呈现了矛盾本身,这种处理方式增强了诗歌的思想重量。
总体而言,《静》是一首具有现实关怀与思想深度的现代诗。它成功地将个人感受升华为时代症候的诊断,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精准切片。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更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迫切的现代命题:在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如何重新定义并与自己的本质达成和解?这个问题的开放性,正是这首诗持久魅力的来源。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其散文《希望遐想》被录入“2022中外诗歌散文精品”一书【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